张之洞与晚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之洞与晚清

张之洞与晚清“新学” 王先明 [摘要] 在晚清新旧学更替的历史进程中,张之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常认为张的立场是“先新后旧”,但深入剖析张氏由旧趋新的学术思想历程和他学术思想的内在联系,则不难发现他于“新学”的一贯原则始终未变,尽管由于时势的变化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他在新学制的创设和推行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关键词] 晚清; 新学; 旧学; 中学; 西学; 学制变革 在晚清学术文化新旧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张之洞也是一个关键性历史人物。《张文襄公事略》对其一生学术文化的新旧立场有一番评述: 夫张之洞之得名,以其先人而新,后人而旧。十年前之谈新政者, 孰不曰张公之洞,张公之洞哉?近年来之守旧见,又孰不曰张公之洞, 张公之洞哉?以一人而得新旧之名,不可谓非中国之人望矣。……虽 然,一新一旧之张公,今为过去之人物矣,而环顾满朝衮衮诸公,其能 与一新一旧之张公并驾齐驱才,竟何人耶? 的确,张之洞的学术文化性格是十分复杂的,他具有极深的旧学造诣,学宗汉学却不拘泥于汉学,而主张兼通汉宋;他提倡新学,在其主政的两湖地区建造了较成体系的新学规模,却在戊戌时期的新旧之争中,对于康、梁“新学”颇多攻讦;他反对旧学之无用,却在新学体制形成后力主保存“古学”,弘扬国粹……。然而,在晚清中西、新旧学术文化更嬗中,他提倡引入西学、创建新学,反对科举八股的基本立场却并无太大变化。所以,即使在弥留之际,张之洞也仍然表现出对于新学的一种向往: 洞近年以来,于各种新学、新政提倡甚力,倡办颇多,岂不愿中华 政治焕然一新,立刻转弱为强,慑服万国?……至目前民生困穷,动辄 思乱,欲求养民生感民心之术,则以少取于民为先,多兴实业次之。… …宪法精意,总不外好恶同民耳。 当然,新学作为融会中西的一种新的学术文化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和规范,与康、梁更多侧重于观念形态、理论建构的新学不同,张之洞对于晚清新学的构建作用主要侧重于学制方面。 一 对于张之洞的学术背景,《抱冰堂弟子记》记述称:“学术兼宗汉宋,……汉学师其翔实,而遗其细碎;宋学师其笃谨,而戒其骄妄空疏,故教士无偏倚之弊。”超越汉宋之争,是自阮元晚年以来晚清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向,也是道咸之际经世学风形成的学术前提。张之洞属于贯通汉宋学的经世学派,他以“经学为根柢,以小学为门径,次及史学、理学、天算、舆地、经济、词章及诸子等学,视野比一般固执于汉宋门户之见才为宽阔”。张之洞深受经世致用之学的影响,“淹贯群书,尤究经世之务,以天下为已。……一时名噪都下,乃益自淬励,精研历代诸儒之学,而以实用为归”。所以,他认为无论汉学宋学,应一归于“致用”。“在中国文化处于优势的时代,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具大致以经典、史学、历代掌故(政治)为范畴;但当国势衰弱时,经世主义者,并不反对引进外来的有效工具,,因而成为接受现代化的动力。” 张之洞学术上主张打破门户之见,兼收并蓄各家之长,认为学派各有短长: 近世学者多生门户之弊,奈何!曰:学术有门径,学人无党援,汉 学学也,宋学亦学也,经济词章以下皆学也,不必嗜甘而忌辛也。大要 读书宗汉学,制行宗宋学。……使者于两家有所慕而无所党,不惟汉宋 两家不偏废,其余一切学术亦不可废…… 张之洞认为汉学的真正要旨在于“实事求是”,宋学的基本内核在于“严辨义利”,这是掌握中学的根本所在,如此“虽兼采诸儒之说,亦汉学也”;“虽不谈性理,亦宋学也”。张之洞由学而仕,并因学而为名臣,他既对中国旧学具有精深而又有独到的见识,又在引入西学和创建新学中别有会悟,从其学术思想的变化过程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通经致用”阶段。至少在中法战争之前,他很少涉略西学,基本 上是固守旧学,主张“通经致用”。这一思想特征体现在1874年间任四川学政时所写的《輶轩语》和《书目答问》两书中。按张氏自己所说,两书是专为“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而作,基本代表了他的学术文化思想。虽然在“集部”所举书目中,包括了部分有关西学的书目,如地理类的《职方外纪》、《坤舆图说》、《地球图说》、《新译地理备考》、《新译海道图说》;天文算法类的《新法算书》、《几何原本》、《勾股义》、《泰西水法》、《代数术》、《曲线说》、《数学启蒙》等,但此类西书大都是明清以来被中国学界认同了的“旧籍”陈说,其整体的学术思想却仍然局限于“旧学”范围。所以该书被认为是“研究中学的一本相当有用的书,为治中国旧学所普遍重视”。“致用”是求学的目的,但学以致用的标准却完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