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真作赝与赝成真
我国的高古(宋及宋以前)石雕造像的收藏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近年河北、河南、江苏、陕西等地陆续成立省级专项收藏协会、研究会,多地民间建起佛造像博物馆、石刻艺术馆。尽管大多数此类民间组织和场馆,仅停留在收藏、欣赏、展示的层面,但涌现出数量和质量方面相当可观的民间藏品实物,包括许多残碎标本,成为国营博物馆的有力补充,起到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深化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参照物。可是民间收藏界历来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让人叹息又无奈的事情时有发生:赝品被视为真品捧上天;个别真、精、美的古物,却被当作赝品看待。看真与看假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认可谁。领域内投机炒作的商业因素多,研究人才少,缺乏严谨的学术氛围,鉴别方法混乱,判定依据不足,这种情形无疑助长了赝品的泛滥。下文列举三件民间收藏界石雕造像标本,结合国有博物馆馆藏真迹,加以梳理甄别。
例一,莲花座残石标本(见图1),石料为灰色细鱼籽石,最下端方形基座长11厘米,宽11厘米,高2厘米,残石总高13厘米。某资深藏家断言此石为赝品,其理由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点,民间收藏的高古佛教石雕造像,传世品少,绝大多数是佛寺遗址或窖藏所出,实物表面多多少少??有泥土附着物,而该残石表面过于干净,既没有附着物,也没有传世品的“包浆”,其来源值得怀疑;第二点,仿古石雕造像,模拟真品表面自然氧化和风雨侵蚀,多数进行过酸液浸泡处理,处理后的石雕不同部位表面皮壳十分接近,此残石各面皮壳均匀,所以判断是人为酸液做旧;第三点,新完工的石雕表面灰白,用酸处理过的石雕表面也是灰白色,两种情况都和此石的外观皮壳相似。
上述推理判断看似中肯,然而笔者通过变换角度和光线,仔细审视这件残石标本,最终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见图2至图4,是石整体看起来皮壳均匀,但各部位表面的氧化程度存有细微差异,方形基座的四个立面氧化程度较深,而圆形束腰部分氧化程度较浅。此外残石顶面和莲座背面的两处断茬的皮壳不尽相同,石座底面粗凿部分,随刀痕可见因氧化差异而产生颜色深浅的自然变化。古人在造像的雕造后期,为了让基座立面光滑平整,通常采取扁凿铲剔,或用砺石打磨。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会留下一些痕迹。古造像出土后因长期露天存放,受现代酸雨侵蚀导致石表轻微痕迹丧失的情况另当别论。此残石在侧光作用下,显示出基座立面在雕造后期遗留下来的横向铲剔痕,痕迹细小却十分清晰(见图5),如果经历酸液浸泡或其他人为做旧工艺(如高压喷砂、滚筒磨砂、火烧土埋、泥敷胶粘等),轻微刀痕会因侵蚀或遮盖而消失。综上所述,证实是石未经人为做旧。但如此洁净、灰白的石头,就算不是人为做旧,难道不也很像刚刚雕刻出来的新物吗?就此牵扯到一个高古造像原藏地保存状态的问题。确实,从各大国有博物馆馆藏出土造像真品来看,多数表面是“原生态”的,也就是有附着物痕迹的。但不应忽视,有一类外表异常干净的古代佛教石雕,如图6、图7所示的苏州博物馆藏舍利石函,雕造年代是五代至北宋,1956年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内第二层所出,石函异常洁净,石面颜色灰白,各面氧化皮壳几乎完全一致,没有附着物,没有所谓传世包浆,没有风化侵蚀痕迹,宛若新刻。假如撇开其明确的来源、石函立面浮雕造像的时代特征以及函内其他信息,仅以肉眼观察石雕表面的皮壳现象来做推论,此石函无论如何也应是件新近完工的“仿古”作品。由此可知:地表以上的寺、塔建筑,包括一些保存完好,未受地下水侵害的地表以下的地宫,完全有可能存留外观看似崭新的、洁净无土的古物。此外,博物馆中不乏出土石雕真品表面经过彻底清理,甚至过度清理后焕然如新的案例,如图8中的邺城博物馆藏品,2012年邺城考古队在北吴庄村发掘出土的汉白玉雕北齐菩萨像。
从已面世的各大博物馆藏高古造像实物来看,石雕皮壳成因复杂,类型丰富。长期存世以及曾在露天置放的暂且不论,仅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出土馆藏造像为例,皮壳成因与类型就大可细加区分:不同地区土壤酸碱度差异,如:南方以酸性土壤为主,出土石器多受沁受蚀形态;北方以碱性土壤为主,出土石器多有坚固的泥土附着物、草根纹。不同地区土壤含水率、地下水位、水质水温有差异,如南方土壤偏潮湿,地下水位高,出土石器常见受水侵痕迹;北方土壤相对干燥,但冬季温度低,一旦受水受潮后常见石器局部冻融循环痕迹。还比如沙化地、黏土地、河滩地等不同土质的差异,特殊情况还有诸如水库、河道等“水坑”类所出古物等等。不同环境、不同地域所出出土物表面,“面貌”千差万别,故不可一概而论皮壳。关于古造像的皮壳类型学分析,限于本文篇幅,日后将另文阐述。
综上所述,石雕的“皮壳鉴定法”门槛不低,界定皮壳的类型、成因,需要具备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开阔的眼界。再者,文物鉴定以字画为例,需要通过对作者本人风格、时代特征、用墨、纸张、印鉴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如偏执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检测试卷.pdf VIP
-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ppt VIP
- 通桥(2016)8388A 高速铁路常用跨度梁桥面附属设施.docx VIP
- 新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5.走近科学家》教学设计.docx VIP
- 幼儿园课件:《牵牛花和它的朋友们》.pptx VIP
- CBT 3495.10-1995 船舶工业档案管理规则 档案收集及其业务指导要求-行业标准.pdf VIP
- 小学教育学 第二章 学校.ppt VIP
- 人美版七年级上册2.3《诗意的色彩》教案.pdf VIP
- 2024年秋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新课标版).docx VIP
- 安全导则发布稿.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