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4周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VIP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4周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4周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年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这是四愁,“画角”,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高亢动人振奋士气。听到五更的画角之声更添愁思。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对于本题,考生必须先关注诗人陆游所处的朝代和他的遭遇以及一贯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分析颔联和颈联所写的内容,圈出导致“愁”的内容,可以是国家朝代的状况,可以是个人的遭遇,可以是所见之景,也可能是所思之事,从本题中来看,主要是南宋的国运衰微、战事连连,是个人的壮志未酬、身体多病。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 想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试作简要分析。 2.诗人借对乡居生活的描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铁如意 谢 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双执铁如意,击碎珊瑚柯。 一人夺执之,睨者一人过。更舞又一人,相向屡傞傞。 一人独抚掌,身挂青薜萝。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 【注】如意:象征吉祥的陈设品,长柄微曲,可供赏玩。诗人与友人为文天祥设立牌位,酹酒恸哭,以如意击石,作楚歌为文天祥招魂,歌毕如意和石头俱碎。这首诗乃记录此事。青薜萝:语出屈原《九歌》“被薜荔兮带女萝”。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四句从“影”“音”的角度写仙人月下歌舞的情景,诗人想象文天祥此时也像仙人一样歌舞,无忧无虑。 B.五、六两句强调了仙人跳的是楚舞,唱的是楚歌,诗人把文天祥比作屈原,突出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C.七至十这四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的手法,其中的动作描写主要是仙人击碎珊瑚树的枝条、仙人夺走如意等内容。 D.十三、十四两句描写了一位身挂青薜萝、独自用手击打节拍的仙人,“独”和“挂青薜萝”表现了他性格的孤僻。 E.诗歌前十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仙人歌舞图,营造出一种欢快、祥和的氛围,为最后两句的抒怀蓄势。 4.诗歌最后两句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一、 1.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恬淡的乡村生活图景。诗人摆脱了官场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到来。那扇虚掩的柴门,那间幽僻的居室,已经让诗人与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隔绝。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农作物的生长牵动着诗人的喜忧。 题目要求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进行分析。可先总述画面特点,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首诗从不同方面描写了诗人的乡居生活,学生需重点把握诗人的日常活动。 2.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表达了对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同时,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暗示自己安贫守志的高洁品质。 【】本诗是 《归园田居》第二首,着意写乡居生活的宁静。先是从正面写“静”。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不过,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在诗人看来,与淳朴的农民披草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共话桑麻,也不是 “杂言”。与充满尔虞我诈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一番风趣。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这单纯的喜惧表示乡居生活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纯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AD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A项,“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ngyou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