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中村手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尖中村手记

尖中村手记 《尖中村考察研究手记》 作者:吴朝宾 QQ:982031908 一、置地 二、人口田地 三、教学遗址 四、潴龙河 五、古时庙貌 六、历史移民 七、其他   置地   三尖中于县城东北十里。原为一村,所耕种之土地也是不分南北,所以我们通常说南尖中为前街,西尖中为中街,东尖中为东头。村口石碑记载村名由村东三个尖形古塚(坟墓)而得名,民国时雅化为尖中,后分为三村,其实有误,有三个村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同治志》,称东尖塚、南尖塚、北尖塚,民国三年有雅化为“中”的记载。其实北尖塚就是今西尖中。有村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宋金时期,按“真定府元氏县尖塚里慈氏院记”为金大定三年赐额即公元1163年便有村的记载了。至于三个古塚即是榆树坟、杨树坟、和柏树坟。   《明.崇祯志》元氏分四乡,二十一社,尖塚属仁德乡原庄社(共十二村)。   大清入关后有所变动,尖塚属东乡褚固社(共有八村)。   民国十时元氏划分为五区,三尖中属第一区。有区公所设施与公安局相同,第一公所地址在城内文庙,民国十九年九月二十五日成立。民国设递马邮政,所经尖中路线为:邮政局-花园-纸屯-李村-解村-叩村-尖中-三杜村-赵堡-孟村-西南凡-仝吕北凡,后与另一路线折回邮政局。   《明.崇祯志》村东设有土墩堡以防土寇。志曰:“鸽铃启盒能鸣,狼烟遇风不折,夫有所用之也,且今土寇交讧,羽书旁午,严斥堠,谨烽火,亦今日急务也。”土墩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位置于今日西尖中东北角。   人口田地   “中国自古为家族制家积成村,村积成邑,邑置今长,村设里正,田峻啬夫,等官,皆所以教养斯民,平均力役,期吾族之发达也。考之周代宣王籍民太原,历朝相沿迄于明季万历间改为一条鞭制,赋役合而为一,户口数遂不祥,前清一代均徭役于里社,其差款按田赋征役,对于户口调查尤为疏略,至民国初始重视户口之增减盖于民族主义所激也”可见《民国志》。   《同治志》:“北之东,三尖塚,属褚固社,距城十里,户一百五十七,口七白五十五。田地一十五倾零三亩二分六厘三毫。”   民国:南尖中75户,男213人,女164人,共377人。   北尖中:84户,男261人,女202人,共463人。   东尖中:39户,男112人,女142人,共224人。田赋291.404两。   至到本世纪初西尖中302户,人口1200多人,可见户口增长之速度。1958年由于灌溉耕种不便将东北地块约50多亩与赵堡耕种,期限为50年。   教学遗址   清朝尖塚有学田一段供县政为学校金费,以给诸生膏火之资。具体亩数为一亩五分零,东至时得福,西至时瑞祥,南至时刚,北至道。   民国时尖中设初级小学校,于民国元年十二月创立,教员一人,一班,四级,经费来源于地租,共计183元,学生33人。具体校址不详。   1947年攻打元氏城11月18日前沿总指挥部设于西尖中,有战亡之烈士安葬于村东大庙。   潴龙河   由杜村西而来,从中街向东至东尖中南,再向东南至叩村,现已干枯,经我考证此河为季河,如遇水涝仍走此道,有最近1963年和1996年的水灾为证。   《同治志》有记载:“潴龙河之源不一,大抵无极山以北之水皆东流,所谓西山诸水所江也。……途经数村汇流至四杜村之西,水势至此汹涌异常,田千被淹数村便受其害。……自杜村西而东南流者,潴龙之故道也。四里从东尖塚南街过,又三里过叩村南街,又三里过贾村,入赵州境,合洨河。咸丰三年霪雨水涝,平地涌泉,潴龙水至杜村西不入故道,穴地直东,过东西二杜村之南,向东北约八里,冲入赵堡村中街,过村又折而东南,过南因村北街,东流入赵州境,小则漫地,大则自沟安村东北渐入于洨河焉。   《民国志》:“元境不百里之地,南有槐河,中有潴龙河,北有北沙河,三河面积占全境十分之二,不但河之中心为不毛之地,河之两岸率皆荒沙地……冬春涸,毫无灌溉交通之利,每大雨时行山水泛涨,波浪掀天,居民运土筑堤寸步不敢离,统观三河,有百害而无一利,有守土责者,欲想救济之法,当于临河人民减轻负担加之意焉。”   古时庙貌   《崇祯志》曰:“妥侑神灵,率崇庙貌,神所凭依将在是矣,故有创基于前而规模湫隘有更新于后而气象宏敞总以协幽明,承休嘉享大典,实始基之,加意修茸,岁时祈报,亦为第一义也。”   慈氏寺位置于今天舞台附近,原有大钟一 口,石碑两块。《崇祯志》记载“慈氏寺一在县东,尖塚村,一 在县西沟北村,俱嘉靖时建。”误。应该为嘉靖时重修,可见“元氏县仁德乡尖塚村重修重修慈氏寺碑记”,此碑尚存有残缺。《同治志》记载为正确“尖塚慈氏寺金大定三年赐额”,有“真定府元氏县尖塚里慈氏院记”拓片为证,此碑下落不明,碑拓现于北京国家图书馆。为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八月十五刻。由僧善信和尚主持以奉香火。拓片高106厘米,宽78厘米,杨云撰,潘思明正书。  东岳庙   于村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