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雨果全部
青年雨果的创作 1822年发表第一本诗集《颂歌集》,歌颂封建王朝和天主教,获国王的年金赏赐; 1823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冰岛恶魔》,有明显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十分崇拜消极浪漫主义代表夏多布里昂。表示:“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事无成。” 向浪漫主义转变 1823年末,自由主义日趋高涨,他的政治态度也有所改变,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人组成“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 雨果逐渐看清复辟的波旁王朝的反动面目,于1826年左右公开站到反对波旁王朝的一边,表示对革命的同情。 1827年写下剧本《克伦威尔》,在序言中正面阐述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反对“假浪漫主义”(消极浪漫主义),有力地推动了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发展。雨果本人也因此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克伦威尔〉序言》 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主张创作的自由; 提出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主张使用丰富多彩的人民语言。 “美丑对照原则”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克伦威尔序言》 1829年创作剧本《玛丽蓉·德洛尔姆》 1830年《欧那尼》上演 1831年写成小说《巴黎圣母院》 《欧那尼》之战 剧本写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为父报仇而反抗国王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色彩,艺术上打破了古典主义关于悲喜剧的界限,显示了浪漫主义丰富多采的风格。 围绕着雨果的剧本《欧娜尼》的上演,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展开了一场决战。史称“《欧娜尼》之战”。《欧娜尼》的成功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 一、内容概况 二、人物形象 三、艺术特征 四、主题思想 一、内容梗概 爱斯梅拉达宁死也不愿屈从于克洛德的淫威,拒绝了克洛德的以贞操换生存的无耻要挟。行刑之日,伽西莫多从法场上将少女抢入圣母院楼顶避难,日夜守护着她。当法庭无视圣地避难权决定逮捕少女时,乞丐王国的流浪汉们闻讯攻打圣母院,国王下令镇压。混战之中,克洛德将少女劫出圣母院,再次逼迫她屈从自己的淫欲。遭到拒绝后,克洛德将少女交给了追捕的官兵,亲眼看着少女被绞死。绝望的伽西莫多认清了克洛德的真面目,将他从楼顶上推下摔死,自己则抱着少女的遗体默默死去。 二、人物形象 1、爱斯梅拉达——真善美的化身 美的表现: 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善的表现: 对弱者的同情; 真的表现: 率真的性格、真情的流露。 2、伽西莫多——美丑辩证的组合体 外表奇丑; 内心奇美。 3、克洛德——双重性格的代表 是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悲剧的制造者,作者把他作为宗教势力的代表予以抨击; 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 对照原则的运用 1、人物对照 (1)不同人物外表的对照 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相貌丑陋,貌若天仙 伽西莫多和克洛德:奇丑无比,英俊潇洒 (2)不同人物内心的对比 伽西莫多 与克洛德:高尚爱情,卑下情欲; 与弗比斯:至死不渝,始乱终弃; 与甘果瓦:滴水之恩涌泉报;恩将仇报; 克洛德 与甘果瓦:欲火炎炎,情薄义淡; 与弗比斯:隐蔽的淫欲,公然的放荡。 (3)同一人物内外的对比 伽西莫多:内丑外美; 弗比斯:外美内丑; 克洛德:外表严肃冷峻,内心欲火中烧。 (4)同一人物前后的对比 伽西莫多:盲目顺从 明辨是非 克洛德: 清心寡欲 欲火炎炎 2、情节对照 路易十四统治下的王国和乞丐王国: 法律:混乱滑稽;公正严明; 官员:勾心斗角;团结友爱; 爱斯梅拉达:欺压凌辱;受人尊敬。 3、场景对照 阴森的绞刑架和庄严的巴黎圣母院 四、主题思想 通过克洛德这一形象,批判教会的邪恶和伪善,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 通过爱斯梅拉达的悲剧,批判教会和封建统治者对善良无辜者的迫害; 通过伽西莫多和乞丐王国的故事,歌颂下层人民反抗黑暗势力的斗争。 流亡十九年 1851---1870 一、社会背景 十年沉寂 政治得意 1841 法兰西学士院院士 1845 “法兰西世卿” 文学失意----《卫戍官》 反政变起义——失败——流亡 流亡十九年的创作高峰 政治檄文:《一件罪行的始末》 《小拿破仑》 诗集:《惩罚集》(1854) 《静观集》(1856) 《林园集》(1865) 《历代传奇》(1859) 小说:《悲惨世界》(1861) 《海上劳工》(1866) 《笑面人》(1869) 文艺批评:《莎士比亚论》 (1863) 《海上劳工》 原名《深渊》,描写了19世纪20年代发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