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例口底皮样和表皮样囊肿的诊治分析.docVIP

13例口底皮样和表皮样囊肿的诊治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3例口底皮样和表皮样囊肿的诊治分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13例口底皮样和表皮样囊肿的诊治分析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 北京 100050; 2.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 河北张家口 075100 【摘 要】目的:探讨口底皮样/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分类、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3例发生在口底区的皮样/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影像表现及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但少数病例诊断困难,尤其是颌下腺区皮样/表皮样囊肿更易出现误诊。结论:1,颌下腺区囊肿应考虑口底皮样/表皮样囊肿的可能性,此部位囊肿手术可考虑口内入路。2,口底皮样/表皮样囊肿术前诊断困难者,建议核磁检查。 【关键词】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口腔医学 【中图分类号】R782.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742-02 Analysi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loor of mouth dermoid and epidermoid cyst in 13 cases GAO Run-tao1, REN Hui2, Geng Xue-fei1, CHANG Shi-min1 (1.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2.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 075100,China) 【Key words】epidermoidcyst; dermoid cyst; Oral medicine 皮样囊肿(dermoid cyst)/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好发于口底正中,为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细胞发展形成;表皮样囊肿也可以由于损伤、手术使上皮细胞植入而形成。本病是口腔颌面部较为常见的一种囊肿,多数情况下诊断和治疗相对简单;但我科在近10年收治的病例中,仍偶有术前诊断困难的情况。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现将13例口底皮样/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体会作一总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近10年在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治疗的口底部位肿物中,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13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5-66岁,病程20天-41年不等。一般资料详见表1,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详见表2。 表1:一般临床资料 例5:患者半年前体检时发现右颌下区肿物,无明显不适,1周前肿物增大。术前确诊,手术采用颌下腺颈部切口入路,术中见:肿物位于颌下腺上方,将腺体向下牵拉显露肿物,肿物约4times;3times;2.5厘米,质地偏软。沿肿物被膜完整切除。(图1)术后无感染,伤口愈合良好。 例10:患者8年前偶发现左侧颌下区肿物一枚,约鸡蛋大小,无疼痛及不适。术前考虑:舌下腺囊肿口外型。手术采用舌下腺切口入路,术中先行舌下腺摘除术,见舌下腺形态完好,摘除舌下腺后未见液体成分排除。进一步挤压颌下区向上抬高口底,口内在下颌舌骨肌后方、颌下腺导管外下方见一囊性肿物,针吸内容物为淡黄色清亮稀薄液体,继沿肿物被膜完整摘除。(图2)术后3天出现颌下间隙肿胀疼痛,体温升高,局部有脓性分泌物等感染体征。给予对症抗炎治疗,口外颌下区加压包扎,3天后感染控制。 2 手术方法 手术切口入路的选择,主要依据囊肿的部位、大小而定。本组共采取4种手术入路。(1)舌腹正中纵形切口进路。(2)颏下皮肤弧形切口入路。(3)颌下腺区囊肿:3例采用颌下皮肤切口入路。1例采用口底黏膜弧形切口入路。 3 讨论 3.1临床分型: 目前国内常根据囊肿与口底肌群的位置关系,分为3种类型:(1)口内型:肿物突向口内引起舌下区膨隆,此型囊肿一般位于颏舌骨肌、下颌舌骨肌或颏舌肌以上。(2)口外型:肿物向颏部发展,引起颏下区膨隆。此型囊肿一般位于下颌舌骨肌或颏舌骨肌以下。(3)哑铃型:肿物同时向口内及颏下发展,在舌下区及颏下区均能触及肿物者1。也有学者根据囊肿与颏舌肌和下颌舌骨肌的毗邻关系进一步分为7种类型:颏舌肌上囊肿、颏舌肌下囊肿、舌下间隙囊肿、颏下囊肿、下颌下间隙囊肿、颏下穿下颌舌骨肌囊肿(哑铃型)、侧位穿或邻近下颌舌骨肌囊肿2。不过此种分类法又过于繁琐,并未被广泛接受。 笔者发现在本组病例中,颌下腺区囊肿与颌下腺关系密切,与口底肌群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