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婚俗的地域文化特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北婚俗的地域文化特征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东北婚俗的地域文化特征 冯明玲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157011   摘要 东北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几千年的文明,虽然涌现很多强势的民族,却并没有出现中原一样的延续文化。各个游牧民族不断地更替,历代统治者几乎都接受并吸收中原文化,使得其文化带有很深的儒家文化印记,然而仍然保持着其独立性。时至今日,做为多民族的存在,做为祖国开放的边疆,东北文化呈现的仍然是独立性和多样性,首先这种文化中的汉文化与中原并不完全相同,其次它还有相当多的民族因素,甚至国际因素。   关键词 东北婚俗 地域文化   一、古代东北各民族婚俗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在历史上,东北风俗受到生态环境和文化思想的双重影响,正如班固所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可见古代风和俗是分开的,统治者的思想引导在俗的方面尤其重要,婚丧二俗自古是很受重视的礼俗,统治者不会等闲视之。早在北魏太武帝时期就有不少统治者的直接引导的事例,如太武帝真君九年(448) 十月癸卯诏、文成帝和平四年(463) 十二月辛酉诏、孝文帝太和二年(478)五月诏等都是针对风俗而发布的。   从汉代开始,中原正统文化的思想确立为儒家思想,其后无论统治东北的中原王朝还是学习中原文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无疑是东北婚俗受到儒家文化的极大影响。《后汉书?陈禅传》记载,陈禅在汉安帝(在位时间:107 ~124) 时代曾任辽东太守,他治理当时东北的少数民族最大的特点是竭力宣传儒家思想,进行感化教育,在匈奴单于请汉使来辽东郡时,陈禅教他们“学礼仪,为说道义,以感化之。单于怀服,遗以胡中珍货而去。” 这里说到的的礼仪,自然是儒家的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的内容,这其中《仪礼?士昏礼》中就有详细的婚姻礼仪。据《旧唐书?渤海传》记载:渤海国的大钦茂(在位时间:693~792) 即位后,便派人入唐,求《唐礼》等儒家经典,其后,渤海王庭每当有吉、凶、军、宾、嘉等五礼活动时,便依唐代时的儒家礼仪举行。辽代契丹人,他们既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礼仪(母系社会的一些遗风) ,又有儒家《仪礼?士昏礼》的某些仪式,如“六礼”中的“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等。从辽代墓志的铭文中也可看出儒家经典对契丹婚姻观念的影响。如《耿延毅妻》(统合三十年) 中写道“《易》曰:有天地然后有夫妇,盖乾坤定而阴阳分,男女生而婚姻作。肇起人伦之本,区别恩义之端。生则保宜家之吉,固敦欢好;没则怀同心之恋,是兴论撰,则夫妇之意大矣。”很明显,这是儒家五经之一的《周易》“天人契合”正统的婚姻观。金代文化虽然保留了女真族的某些文化传统,但基本上是继承辽宋的汉族文化。金世宗以后北宋儒学逐渐在金代文化思想中占统治地位。   明代,汉人实现了对东北全境的真正统治,特别是辽东地区,汉族占主要成份,所谓“华人十七,高丽土著、归附女真野人十三”。大都是入居东北的内地官员及其家属,所谓“徙江淮齐鲁之民居之”。明代是自古以来汉文化在东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东北地区已经和内地一样,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此时,在受到了汉族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女真人除了一些当地婚俗外, 婚俗大都依照《仪礼》中的“六礼”进行了。随着满清入关,内地往东北的移民日益增多, (1860 年起清朝开放东北的“封禁地”,以后又采取鼓励政策,山东、河北及北方各地的移民大批迁入东北,至清末,移民累计超过1000 万。) 东北地区婚俗愈加汉化,康熙年间王奕曾修、范勋等纂《锦县志》言婚俗“俱与关内略同”。   二、东北满族婚礼   东北满族的婚俗体现了狩猎民族的特点。结婚共分三天,第一天名为“杀猪”。顾名思义便是杀猪款待客人。颇有些射手填满了肚子准备去射猎的意味。第二天名为“亮轿”,旧时,是新娘的花轿要抬到新郎家,当然这新娘此时是不能同去的。轿里装的都是娘家人给新娘陪送的妆奁。同时也接接送送两家来来往往的亲朋,此时就比如是两队射手互相交流经验一样,一切都只等比赛那天大显身手。当然这几千年时代的演变过后,满族新娘也是不坐花轿结婚了,而时坐上装扮着鲜花与彩带的小轿车来到婆家了。第三天也是同汉族一样被称为“正日子”。待得新郎率领着媒人、娶亲婆、压轿男孩出发后,新郎的亲属们就要开始在新房的床上把新被铺好,将四角都挟上枣子、花生、桂圆、栗子,这是早生贵子的意思。当然去娶亲的人也只能为单数,回来时算上新娘正好成双。到了新娘家,新郎首先要给新娘的父母磕上三个响头,否则就甭想娶人家的女儿。满族有个风俗那便是每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父母都会给孩子在脖颈上挂上一块锁,或金、或银、或铜,名为“吉祥锁”。此时新郎叩完头后,就要亲自把新娘脖颈上的锁解下来还给新娘的父母。此时含义有二。一是感谢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