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和辨治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和辨治
郭 辰
(北京市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101100)
【摘 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在人体生理和生化的改变影响下,营养过剩引起的脂肪堆积是逐渐成为肥胖病的首要元凶。现如今肥胖病人日渐增多,而肥胖病可引起其他继发病,如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对人体健康存在极大的威胁,因此清晰地认识和防治肥胖病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和辨证论治简述如下
【关键词】肥胖病;辨证论治;预防
【中图分类号】R58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428-02
1 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
肥胖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身体肥胖,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症【1】。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而《灵枢?卫气失常》根据人之皮肉气血的多少对肥胖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种证型,这也是后世医家对肥胖病分型的发展源头。医圣张仲景意识到肥胖与痰饮的关系。“昔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丹溪明确提出“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的理论。清?叶桂可谓将胖瘦体质同临床辨证完美结合的典范真正意义上开创了辨质论治的先河。叶氏指出:“夫肌肉柔白属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为多湿多痰。”“形躯丰溢,脉来微小。”【2】
饮食失节,暴饮暴食,食量过大,过食肥甘,长期饮食不节导致水谷精微在人体内过度堆积成为膏脂形成肥胖,且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无权,痰浊内生,聚集成痰,痰湿聚集使人臃肿肥胖,两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是形成肥胖病的主要原因。再者缺乏运动也是形成肥胖病的重要原因,出自《内经》的“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很好地阐释了缺乏运动对气血津液的重要影响。此外,肥胖病还与人的年龄,先天禀赋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对肥胖病的诊断标准比较宽泛,没有比较精准的判断标准,而现在已有明确的诊断肥胖病的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1.1 标准体重法:
〔 实际体重(㎏)-标准体重(㎏)/体重(㎏)标准体重(㎏)times;100
﹥10%—超重 ﹥20%—轻度肥胖
﹥30%—中度肥胖 ﹥40%—重度肥胖
1.2 体重指数法:
公式: 体重(㎏)/身高2(m2)
判断标准: 用 BMT值
﹤18.5—体重过轻 18.5~ 22.9—健康体重
﹥23—体重超重 ﹥25—肥胖 ﹥30—严重肥胖【3】
轻度肥胖常无自觉症状;中度肥胖常伴随症状,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气喘,腹大胀满等;重度肥胖常伴随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
2 中医对肥胖病的辨证论治
肥胖病人的体质和致病原因各有不同,临床上也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辨证治疗。经临床观察,多数肥胖病人表现有浮肿肢沉、神疲乏力、胸闷气短、痰多喘促等症状 ,此类症状均可以从痰、湿和气虚进行归纳,根据临床观察,按病人的主要症状、舌苔、脉象分为痰湿、痰热、痰湿气虚、和痰热气虚四个证型进行治疗。
【4】
2.1 痰湿型
形体肥胖,身体沉重,肢体困倦,或伴头晕,口干不欲饮,嗜食肥甘厚腻,大便稀少,或多日不排,舌体庞大伴边有齿痕,苔白滑或白腻,脉滑。证因:痰湿内盛,湿浊困脾,气机失畅,津液受阻。拟治:燥湿化痰,调理气血。药用: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薏苡仁,半夏、陈皮、胆南星、枳实、苍术、佩兰、川芎。
2.2 痰热型
多食易饥,形体肥胖,脘腹胀满,面赤心烦,口干喜饮,大便干结或胃脘灼热,嘈杂,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因:胃热滞脾,热伤津液。拟治:清胃泻火,化痰和胃。药用:熟大黄、陈皮、莱菔子、半夏、黄芩、天竺黄、茯苓、焦山楂、神曲、莪术、厚朴、槟榔、炒鸡内金、甘草。
2.3 痰湿气虚型
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纳呆脘痞,腹大胀满,四肢轻度浮肿,体虚易感风寒,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细,常劳累后加重。证因:脾虚湿盛,阳气被遏。拟治:健脾益气渗湿。药用:黄芪、党参、防风、陈皮、半夏、茯苓、薏苡仁、远志、大腹皮、枳实、炒白术、山药、炒二芽。
2.4 痰热气虚型
形体肥胖,颜面虚浮,口苦心烦,神疲乏力,自汗气短,动则更甚,尿频多梦,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舌苔黄腻,脉沉或细弱。证因:痰热内蕴,脾胃虚弱。治拟:清热化痰、健脾益气。药用:橘红、半夏、茯苓、葶苈子、大枣、薏苡仁、扁豆、桔梗、夜交藤、生地、当归、南沙参、天冬。
从临床观察来看,痰湿型和痰热型多见于青壮年人,痰湿气虚型和痰热气虚型见于中老年人。【5】《金匮要略》曰: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短气有微饮,当从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