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朝中央机构
明朝中央机构
明政府的中央官制,在洪武初年仍袭汉唐旧制。后来随着明太祖统治力量的逐步加强,才定出其新制。洪武28年(1395年)6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卷239)。”这套制度既非复古也不完全是创新。然而经过时间演变,明中期的制度与初期却大有差别。
“大九卿”为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小九卿”为太常寺卿、大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府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
(一)三公、三孤
明初的中枢政务机构,设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惠帝、成祖时曾一度废除,至仁宗时复置。《明会要·职官一》引《弇山集》载,“建文、永乐间,罢公、孤官,仁宗即位,授张辅太师、沐晟太傅、陈懋太保;蹇义进少师、杨士奇进少傅、夏原吉进少保。于是公、孤立官备”。
公、孤为皇帝辅佐官,职位崇高,无定员,无专授。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在宣宗时犹受恩宠。《昭代典则》载,明宣宗赐玺书说:“古者,师保之职,论道经邦,不烦以政。少师义、少傅士奇、少保原吉、太子少傅荣,皆祖宗遗老,畀辅朕躬。今黄发危齿,尚令典烦剧,兼有司之事,非所以优之也。其辍所务,朝夕在朕左右,讨论治理,共宁邦家。其勋阶爵禄并如故。”
自蹇义等以后,公、孤立官无专授,实际上是一种虚衔。中期以后,成为勋戚及文武大臣的加官、赠官,而文臣无在生加三公之例,惟死后赠之。万历9年张居正加太傅,10年加太师,实掌朝政,是特例。
(二)宗人府
设宗人令1人,左、右宗正各1人,左、右宗人各1人,均为正一品,掌皇族属籍,书宗室子女嫡庶、名封、嗣袭、生卒、婚嫁、谥葬等事。凡宗室陈请,由其代奏上闻,选拔材能,惩处罪过。洪武3年(1370年)初置大宗正院,22年(1389年)改为宗人府,并以亲王领之;以秦王樉为宗人令,晋王、燕王棣为左、右宗正,周王隶、楚王桢为左、右宗人。其后以勋戚大臣摄府事,不备官,而所领亦尽移之礼部。其属官有经历司经历1人(正五品),典出纳文移。
南京宗人府:经历司经历(正五品)1人。
(三)废中书省设内阁
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正一品)总理六部事务。随后,朱元璋又对中央机构进行改革。当时中书省大权掌握在左丞相胡惟庸等人手中,他们作威作福、独断专横,“生杀黜陟”不向皇帝奏明就直接执行。洪武11年(1378年),朱元璋曾“命奏事毋关白(告知)中书省”(《明史·太祖纪》)。这显然是裁抑中书省权力的一个措施,但胡惟庸等人却不知收敛,反而组织党羽,在外招集军马,并派人勾结倭寇,又向蒙古贵族残余势力称臣,请兵为外应,阴谋武装政变。洪武13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杀胡惟庸等人,并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制,分中书省及丞相权力归六部,相对提高六部职权和地位,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太祖实录》卷129载,“胡惟庸等既诛,上谕文武百官曰:‘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赖神发其奸,皆就殄灭。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洪武13年9月朱元璋置“四辅官”,以协赞政事、均调四时。《通纪》载,“九月丙午,置四辅官,以耆儒王本、杜佑、袭敩为春官,杜敩、赵民望、吴源为夏官,秋、冬官缺,以本等摄之,位列都督之次。敕以协赞政事,均调四时。月分三旬,人各司之。以雨旸时若,验其称职与否”。
不久废四辅官,并于洪武15年(1382年)仿宋代制度设内阁于殿廷,置华盖殿、谨身殿、英武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太子,品秩都是正五品。《昭代典则》载,“(洪武)十五年十一月丙午,初置大学士,以礼部尚书刘仲质为华盖殿大学士,检讨吴伯宗为武英殿大学士,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阁大学士,典籍吴沈为东阁大学士,使侍左右备顾问。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召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为之,以辅导太子”。
内阁本来既非官署官,也非职官名,开始只是简任文臣入直文渊阁,参与机务。这些人原官的品秩低,不兼部务,也无官属,不能直接指挥行政,与东汉的尚书、唐代的翰林学士性质略同。久而久之,这些人逐渐升迁,并有了正式办事处所,大学士本身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