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t园林美学概述.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t园林美学概述

第二章 园林美学概述 1.园林美 园林美是园艺工作者,对生活(包括自然)的审美意识(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和优美园林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 1.1自然美(效法自然、圈定自然山水) 1.2艺术美(形象实体----园林意境) 1.3社会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创造思想) 艺术品的意境,是由若干相关相生、互渗互补的元素所构成的完整统一的、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深邃的艺术空间。 意境或境界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后汉书》。 当“境界”和宗教意识相结合,蒸发为一种精神空间,带有虚幻不定的特征:“了知境界,如幻如梦”成为一个玄妙莫测、不可限量而仍带有空间性的宗教学范畴。 唐宋以来,“境界”和诗、画等审美意识相结合,又转化为艺术性的精神空间。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蛙声十里出山泉 2.园林美学 定义: 园林美学是应用美学原理研究园林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规律(或曰造园思想)的学科。 内容: 造园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及园林审美意识、审美标准、审美心理过程和哲学思维方法等。 发展现状:学科历史短、学派争鸣、理论著作少(不断完善园林美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的作用,使园林美学成为指导园林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成为当务之急。) 3.中国园林的真善美 3.1“真”与“假”的审美关系 3.1.1有若自然:园林美的生态品评 计成:《园冶》有真为假,做假成真 虽由人作,宛若天开 《假山说》….吾之为山,非能学天地之山, 学夫天地之山之自然之理。 一言以蔽之,曰“崇天” 从哲学思想上来自于道家哲学。《庄子》“圣人法天贵真” 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宝玉认为真正的村落应当是二丫头或巧姐日后生活的村落那样,虽贫苦却乐于其中,那是一种自然之美。 3.1“真”与“假”的审美关系 A、历史上对北方园林的生态品评 《后汉书》梁翼苑囿“采土筑山…深林绝涧,有若自然” 元代:陶宗仪说大都御苑的叠山“秀若天成” 清代:圆明园景观题名:天然图画、天然佳妙、天真可佳。 B、历史上对南方园林的生态品评 《宋书》:南朝的某园“聚石引水,植林开涧,有若自然” C、历史上叠山家的品评和反应 评叠山家张涟“其巧艺直夺天工”“浑若天成” 评张涟之子张然“怡园水石之妙,有若天然,华亭张然所造” 苏州环秀山庄大假山 苏州环秀山庄大假山 3.1“真”与“假”的审美关系 3.1.2园林创造:因凭、拟仿与意构 A、自然原型的因凭 北方园林:偏倚于因凭自然生态的“真” 清漪园----万寿山、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 西苑三海—南海、中海、北海 避暑山庄: 康熙:“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 乾隆:“宛似天城设,无烦班匠治,就山为杰阁,引水做神池” 南方园林:更多的是艺术地加工过了的“假” 清代南京 随园:“随其高置为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 3.1“真”与“假”的审美关系 3.1.2园林创造:因凭、拟仿与意构 B、名胜名园的拟仿 拟象:拟仿著名的原生态的自然形象 唐代,安乐公主“起宅第…..累石象华山,引水象天津” 仿建:对某一具体园林、建筑的模仿 圆明园“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避暑山庄: 3.1“真”与“假”的审美关系 3.1.2园林创造:因凭、拟仿与意构 C、胸有丘壑的意构 江南园林的主要艺术手段,不拘泥于一地一景,而是广泛的集中概括,融之于胸,敛之于园。 明代谐赏园:江山惜游,敛之于园内 3.2多层面的合目的性之“善” 3.2.1天国仙境的理想追求 中国:“乐土”“理想国”的虚构境界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的我所” 《楚辞》“愿避世远逝,上昆仑山,游于悬圃”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 西方:伊甸园 3.2多层面的合目的性之“善” 3.2.2城市山林的实现空间(隐逸意识的物化和实现) 城市山林的文化心理源头:先秦“返归自然”的老庄哲学 唐白居易“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宋:苏舜钦 “沧浪亭” “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