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docVIP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 武汉市中心医院 430014   【摘要】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对其采用肠镜及胃镜实施常规检查,均发现存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对其实施靛胭脂染色,并运用放大内镜实施观察,就病变范围给予明确,而后于黏膜下完成注射,明显抬举病变,若抬举征表现为阳性,则对其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果:所选取15例ESD患者,其病灶切除均一次性完成,完整切除率达100%。结论:针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对其采用ESD技术,可将较大病灶一次性完整切除,并将较为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予以提供,但其具有较长的操作时间,且较大技术难度,需具有丰富经验内镜医师操作方可达效。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059-01         伴随当今诸如超声内镜及染色内镜等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实质性发展,诸如黏膜下肿瘤、息肉等消化道病变便可采用ESD实施切除,从而有效避开了传统形式的剖腹手术[1]。ESD基础为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乃是一种对黏膜下肿瘤及消化道早期肿瘤给予治疗的一种手术方式。对于传统EMR术式而言,其对于平坦或较大病变,仅可采取分块切除来实现,因此,一次性完整切除概率仅为50%,而ESD在内镜作用下可较好实现此点。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9例,女为6例,其年龄区间为(30~71)岁,平均为50.2岁,病变最大直径区间为1.6~2.1cm,平均为1.8cm;其中食管病变为3例,直肠病变及胃窦隆起性病变分别诶5例、7例;对所选取患者采用肠镜及胃镜实施常规检查,均发现存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对其实施靛胭脂染色,并运用放大内镜实施观察,就病变范围给予明确,而后在黏膜下,将肾上腺素、靛胭脂各为5ml,并混合有100nl生理盐水所制成的混合溶液予以注射,明显抬举病变,若抬举征表现为阳性,则对其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所采用器械有NM-200U-0423注射针、针形切开刀KD-620LR、ERBE ICC-200高频电切装置、一次性高频切开刀KD-611L及Olympus CIF-H260Z等。   1.2 方法   (1)标记。就切除范围完成确定。选用浓度为0.4%靛胭脂实施染色,将病变边界清晰显示,运用氩离子血浆凝固器(APC)、扁平刀或针形切开刀,在病灶边缘位置0.5cm处,利用电凝将切除范围予以确定,各个标记间隔控制在2.0mm。(2)黏膜下注射。采用注射针,在病灶边缘位置相应标记点外侧处,实施多点框架下的黏膜下注射,所采用注射液为肾上腺素、靛胭脂各为5ml,并混合有100nl生理盐水所制成的混合溶液,控制各次注入量,通常为2ml,抬举病灶,将其与肌层之间形成分离,若太举征呈现为阳性,则可采用EDS对病灶完成切除,且对固有肌层不易造成损伤,还可实现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减少的目的。(3)将病变周围黏膜预切开[2]。采用ESD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顺利与否。采用针形切开刀,沿标记点将病变周围部分组织予以切开,然后运用IT刀将周围全部粘膜完成切开。(4)剥离病变。当充分切开病变四周后,依据病变部位及术者日常操作习惯方面的差异,依据自身需要还喜好,选用钩形刀、扁平刀及IT刀等,沿着黏膜下层,将病变进行剥离[3]。(5)创面处理。当完整切开病变之后,对其病灶ESD人工溃疡创面的全部可见血管,均对其实施预防性止血操作,针对可能发生渗血的部位或小血管,则采用APC及止血钳实施处理,如若裸露血管较大,则可采用止血夹将其夹紧,然后将胃黏膜保护溶剂与之喷洒,可对创面提供保护,还可对出血进行预防。针对肌层有裂隙或局部剥离较深患者,则采用金属夹将裂隙进行缝合[4]。   2.结果   所选取15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完成ESD之后之后,成功率达100%。全部病变均经病理检查再次确诊,而在切缘及基底位置处,均未发现病变累及。其中早期胃癌侵及黏膜肌层、扁平息肉及黏膜炎症和纤维组织增生分别为2例、4例、4例,脂肪瘤、黏膜下平滑肌瘤及管状腺瘤伴上皮内瘤变分别为1例、2例、3例。手术时间区间为0.5~2h,平均为1.17h。术中依据实际状况,酌情采用止血夹、APC及电凝实施止血,均成功,而术后出血为2例,发生率为13.33%,均未发生穿孔状况。术后分别于12、6、3、1个月采用内镜复查,并对创面愈合状况、复发及病变有无残留予以观察。1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