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农村民俗文化的调查与研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杭农村民俗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班级:高一(12)班 组长:郑伟煌 组员:华翔 张文琴 温丽凝 邱雪平 龚桂华 指导老师:李美华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觉得在新的时代应该赋予它新的内容。我们上杭农村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是客家文化的瑰宝,它有着无穷的魅力,是一代又一代勤劳上杭人的智慧结晶,研究它,有利于了解上杭文化、历史,不忘祖先。 上杭农村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历史悠久,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我们上杭素又“山歌之乡”、“木偶之乡”等美称。因此研究上杭农村民俗文化,深入了解县情,多方研究乡情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嫁娶 乔迁 扛菩萨 山歌 木偶 请最后点击 闽西(上杭)木偶戏和汉剧、山歌戏并称闽西三大剧种,上杭还被称为“木偶之乡”。 上杭县领导为茶地、泮境、大金、白砂、碧沙、黄潭共6个木偶艺术团进行授牌。 据民间传说,木偶戏自明初传入上杭,逐渐在本县各地流传和发展。至清光绪(1875-1908)年间,全县的木偶戏班已发展到120多个,木偶戏从业人员达数百人。至建国初期,尚有56个戏班保持活动。数百年来逐渐流行于连城、长汀、武平、永定等客家地区,形成特色鲜明的客家高腔和乱弹木偶艺术,上杭县白砂镇大金村水竹洋成为闽西客家木偶艺术的发祥地。 上杭木偶戏经过5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艺术体系,并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1954年8月,上杭的“闽西木偶戏代表队” 以《大名府》一剧为主,随带《对玉环》参加“福建省第二届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两剧目均获一等奖。同年9月,应选赴沪参加“华东区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特种艺术表演奖。1955年正月,应选晋京参加“全国十三省木偶戏、皮影戏会演”,《大名府》一剧被选进怀仁堂为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专场演出。1986年,上杭木偶剧团创作、演出神话剧《借雨降妖记》(编剧丘亿初),应选参加在泉州举办的“国际木偶节”演出。10月,上杭县木偶剧团被“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吸收为团体会员。 2005年,闽西(上杭)木偶戏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初,闽西客家木偶戏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发展,上杭木偶戏已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剧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征,约定俗成了若干班规。这一副44字的长联生动而准确地道出了闽西(上杭)木偶戏的特色: 方寸木雕得形容酷肖装成生旦丑净莫笑他真真假假; 数条线扯来非常活泼演出悲欢离合看到底节节传神。 上杭山歌以浓厚的乡土气息,形象逼真的比喻,精练流畅的语言,宛转悠扬的声调而脍炙人口。 上杭客家山歌的内容,除了歌颂河山、反映劳动生活外,重要的是表达忠贞爱情和歌颂党和革命,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在客家人的迁徙中,他们从中原和江淮来到了山峦迭起的偏僻闽西,迁徙到这以后并没有摆脱当时儒家思想的束缚。相反,在这种山区,环境闭塞,长期实行单一的农耕经济,是最适宜儒家思想生长发展的土壤。 到了宋朝,福建兴起了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的祖籍就在与闽西相邻的闽北一带。一大批的重要学者都出自闽西北,使闽西成为理学重镇。理学把封建的三纲五常理论推向了极端,山歌的主人公大部分是苦难深重、地位卑微的妇女,有时比男主人公更耀眼。客家妇女的勤劳是举世无双的。她们的共性是坚韧倔犟,因而唱歌也十分大胆直露,特别是在追求爱情自由的时候在压抑人性、压抑妇女地位和权益方面达到了极致。这两种思想的压迫、束缚和摧残下,再加上在封建时代,贫穷落后,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对于客家男女常常只是一种奢望。客家地区流行着多种落后、畸形、野蛮的婚姻形式,如“童养媳”、“等郎妹”、“隔山娶”、“二婚亲”、“冲洗亲”等等。如此种种的原因,使得客家男女们只能通过不首礼教、宗法约束,或者说约束较少的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痛楚,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四月“扛菩萨”是上杭县通贤乡每年规模最大的一次民间习俗活动。旧时,通贤乡包括才溪镇的岭和村,当时的八个大型村庄叫做“上太平八乡”。该地自有“扛菩萨”活动以来,就是一个村庄迎庆一天,八个村庄八天,第九天是当年供奉菩萨的村庄举行供奉安置仪式——“菩萨入门”,前后连续九天,故有“八日菩萨九日扛”之说。扛菩萨的祭祀礼仪,成为了当地人民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他们享受着精神上的自由与安宁。 清末以前男婚女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而且繁文褥节、讲究排场,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自由婚姻百不得一。古礼嫁娶要经过六礼行聘:送礼求婚(纳采),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问名),脱鞋样、送日子订婚(纳吉),送聘礼(纳征)、议定婚期(请期),亲迎(新郎亲自娶)。民国以后,婚礼略有简化改革,但大体还是要经过问婚、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