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靖远县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考
对靖远县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考
甘肃农业2008年第02期(总259期)
徐辉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水务局,甘肃白银730600)
摘要:通过对靖远县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流失原因的分
析,从增强人民水保意识,预防水土流失法制化,实施分区治理,
多元化筹措资金,增加科技含量方面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水土流失;防治对策;靖远县
靖远县气候干燥,降水量稀少,生态环境条件差,水土流失
是制约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全面分析了水土
流失的现状及危害,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对于发展县域经济十
分重要.
一
,水土流失现状
靖远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靠滕格里沙漠南
缘,是甘肃省中部l8个贫困干旱县之一.县境内地貌复杂,地势
西高东低,沟壑纵横,梁卯交错,大致分为一河(黄河),二塬(西
塬,三场塬),三山(哈思山,崛吴山,黄家洼山),四川(南川,刘
川,兴堡川,旱坪川),五坪(独石,糜滩,河靖,中堡,寺儿湾).全
县总土地面积5809.4kmz,其中水土流失面积5359km.,占总面积
的92.3%,年平均侵蚀量约1828万t,年平均侵蚀模数5418
t/kin2,相当流失表土2.2mm.按侵蚀程度可分为四个区.一是轻
度面蚀区.主要分布在平缓台阶地和缓坡农用地,次生疏林地及
北部哈思山山区,植被覆盖度好,侵蚀量较轻,侵蚀面积为
803.85kIIj2,年侵蚀模数在500t/km2~2000t/km之间.二是中度
坡沟侵蚀区.主要分布在中部河谷及川地,坪地地带,土层浅薄,
人口集中,抗蚀力低,侵蚀面积为1665.32km,年侵蚀模数在
2000t/km2~3500t/km2之间.三是强度风蚀区.主要分布在东北
部兴堡子川和周边地带,土壤质地多为沙壤土,但由于降雨量稀
少,植被覆盖率低,因而风蚀大于水蚀,侵蚀面积为1650.48km,
年侵蚀模数在3500t/km~5000t/km之间.四是强度沟蚀区.主
要分布在南部的西塬,三场塬一带,地形破碎,沟蚀发育,侵蚀强
烈,侵蚀量最大,侵蚀面积为1239.35kin,年侵蚀模数在
5000t/km2~6500t/km之间.
水土保持是发展山区经济的生命线,水土流失不但危害区
域生态环境,而且又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
的提高,因此,认真研究本区域水土流失的形成及危害程度,从
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防治对策.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成因
㈠水土流失的危害全县水土流失主要以水力侵蚀,重力
侵蚀为主,按形态特征和发展程度可分为面蚀和沟蚀,遍布于
梁,峁,坡,塬及沟道上.其中危害程度较大的是沟道侵蚀,如高
湾乡黑柴沟小流域面积12.9km,从1999年到2006年的7年时
间沟头延伸140m,年均20m,流失土壤23.8万1TI.,侵蚀沟平
均宽50m,深34m.重力侵蚀造成的崩塌,陷穴,滑坡等现象也
十分严重.据统计,在南部的大芦,高湾,若笠等乡,由于土壤流
失严重,在部分地区每年约流失表土4.2cm.水=匕流失在本县已
产生严重的危害,直接造成了沟头延伸,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吞
食农田,并且降低了壤肥力,破坏了地面,良田,房屋,道路,使
农作物大面积的减产,让广大山区农民蒙受了巨大损失.同时还
由于植被稀少一遇暴雨则山洪暴发,造成洪涝灾害,加之洪涝粗
泥沙比例火,造成了下游河道淤积,破坏水利工程,降低工程效
益,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本来脆弱的生态系统雪上加
霜,成为制约人致富奔小康和影响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
原因.
㈢水土流失成因
1.自然因素.该县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第五副区,地形破
碎,平均沟壑密度1.3km/km.由于黄土质地疏松,孔隙大,垂直
:节理发育,渗水性强,垂直渗透系数大于水平渗透系数,土壤有
机质含量低,部分地区土壤含沙量较大,胶结差,抗压强度低,抗
蚀力弱,且不同程度的含有可溶盐分,易溶蚀,湿陷性强,遇到暴
雨出现则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暴雨和大风也是水土流失的突出因素,在区域内大雨出现
机率较少,中雨为8,l%~10%,大雨为1.5%~1.8%,但ldlh或
lOmin降水强度则比较突出,历年1d最大降水量达68.imm
(1945年8月25日),1h最大降水量达30.1mm(1963年7月5
口),lOmin最大降水量20.6mm(1976年7月16日),故夏,秋季
极易造成山洪危害.全年最多风向为东北风,其中春季多偏北
风,夏秋季多东南风,冬季多东北风,平均风速为1.2m/s~
3.2m/s,春季一般风较大,平均在1.5m/s~3.8m/s之间,历年最
大风速达21m/s(1969年4月5日),瞬间最大风速达28m/s,故
春季多出现扬沙和沙尘暴.据西北大学地理系观测,一次八级大
风可蚀去表土555t/hm.
由于干旱少雨,全县森林覆盖率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