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魏晋南北朝时期枣的长生意象的生成及其演变.doc

魏晋南北朝时期枣的长生意象的生成及其演变.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枣的长生意象的生成及其演变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枣的长生意象的生成及其演变 第13卷第3期 2011年9月 长安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ang’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_13No.3 Sept.2011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枣的长生意象 的生成及其演变 剥,文丽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为研究大枣仙话的产生及演变过程,以东汉铜镜铭文”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 食枣”为基础,结合史料记载,对大枣仙话形成的原因及发展过程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大枣仙话 在秦汉之际方仙道士的影响下产生,并作为独立的文学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 其鼎盛时期,后来逐渐衰落. 关键词:枣;长生意象;大枣仙话;铜镜铭文 中图分类号:K235;$6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1)03-0085-04 考察东汉铜镜铭文可以发现,长生不老是其重 要主题之一.其中反复出现的诗句为:”上有仙人 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从格式及用韵方面来 看,它是相对规整的七言诗句.从内容来看,出现了 仙人,玉泉,枣3个物象,其中玉泉是仙人的饮品,而 枣则成为仙人的食物.很明显,诗句所表现的是神 仙和长生主题,玉泉和枣成为仙人的饮食,而且被赋 予长生的含义.在此之前,枣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甚 少,但在东汉铜镜铭文中却作为一种长生意象反复 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曾经盛极一时,此后逐渐衰落,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文学现象. 一 ,先秦时期枣的作用 及其文化内涵 枣在先秦时期就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农作物, 《诗经?七月》写道:”八月剥枣,十月获稻.”I可 见,枣是先秦采集业的重要对象.和稻一样,枣是先 秦居民重要的食物来源,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媒介, 很多场合都会用到枣.如《周礼》:”馈食之笾其实 收稿日期:2011-04—10 作者简介:孙:丽(1983一),女,山东威海人,文学博士研究生. 枣.”《礼记》:”妇人之贽脯修枣栗.”今天这种 风俗在很多地方被保留了下来,”枣”与”早”音近取 其音,”栗子”取其”子”,二者和在一起有”早生贵 子”的隐语祝福.另外,因为枣和栗子在成熟时果 实累累,是一种旺盛生殖能力的象征,因而在男女新 婚之时以枣和栗子作为礼品也有着生殖崇拜的文化 意蕴.再如《仪礼?士昏礼》记载:”妇见舅以枣栗, 见姑以脯.”(《仪礼注疏》)由此可见,先秦时期新妇 以枣栗及其干肉作为礼物拜见公婆已经成为一种固 定化的社会习俗. 虽然枣在先民的社会生活及日常生活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但是在先秦文学作品中,枣并没有被寄寓 太多的文化内涵,更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意象 出现.在《诗经》中,”枣”字仅仅出现过一次,即上 文所说《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豳 风?七月》是经典的农事诗,反映当时农奴一年四 季的劳动及生活情况.”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一 句以铺陈的笔法记述了打枣和收割稻子2项农事活 动.除《诗经》之外,先秦的典籍中关于枣也有零星 记载,但多是作为普通食物出现,并未寄寓深层的文 时 化内涵.现将其列表如下(表1). 依此推断,虽然枣在先秦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但是先秦时期枣并没有被赋予太多的文化 内涵,文学作品中对枣很少涉及,更看不到任何与神 仙观念和求仙思想有关的文化信息. 表1《诗经》之外先秦典籍中关于枣的记载 典籍名称出现语句 燕……枣栗之食,足以食民矣.此谓之《战 国策?燕策》 天府也. 《盂子?尽心下》曾皙嗜羊枣. 《苟子?富国》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 《艺文类聚》卷28引秦饿,应侯谓王日:五苑之枣栗,请发与 《韩非子》之. 二,大枣仙话的缘起 (一)-N:生不老的愿望 枣被赋予神仙思想和求仙观念当与秦汉之际方 仙道士的出现有着很大关系.”方”是指不死之仙 方,”仙”是指长生不死的仙人,方仙道士就是指掌 握了不死仙方,追求长生不死信仰的集团和个人. 掌握不死仙方的方仙道士,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 出现.但是直至战国中期,他们手中只有”术”而没 有理论,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大.到战国后期,齐国的 邹衍把古代的”五行”和”阴阳”思想结合起来,创造 了阴阳五行说,用它来解释社会和自然的种种现象. 方士们受阴阳五行说的启发,将其吸收,借鉴,使之 与自己的方术结合,将神仙方术染上理论色彩.从 此神仙方术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信徒也就日益 增多,特别是对一些帝王的吸引力很大,这些帝王希 望能找到一种方法使自己长生不死,达到永远享乐 人间的目的. 然而长生不死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对不 死之药的寻求也是人们为实现长生不死美好愿望而 臆造出来的一种荒诞的实现方式,方仙道士们对此 最为清楚.方仙道士们知道长生不死之药是不存在 的,那么要延长寿命,寻求相对意义上的长生就要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