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区特长 隧道建设 对地下水 环境影响 及 防治对策
山区特长 隧道建设 对地下水 环境影响 及 防治对策
刘煌①;陈建华②
①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 400067;②四川省交通厅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 ,成都 610017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大梁高速公路铜锣山隧道隧址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现状调查,提出了减轻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防治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地下水环境;南大梁高速公路;铜锣山隧道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094-02
0 引言
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公路交通事业飞速发展,公路等级不断提高,通车里程逐年攀升,在山岭和丘陵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隧道方案以能缩短行车里程、提高线型标准、保护生态环境等优点,得到普遍应用,而地下水环境影响是隧道施工的一个重要问题,隧道开挖将可能破坏区域内的地下水系,山脉的地下水系经过长期演变逐渐稳定,有其自身的水流规律,隧道的出现必将改变地下水赋存状况,并成为地下水排出的天然通道,造成地下水的大量流失,并且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水文地质的难以预料或调查不够清楚,打穿地下含水层,造成掘进过程中的涌水现象,从而对工程区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1 铜锣山隧道工程概况
南大梁高速公路铜锣山隧道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境内,主穿铜锣峡背斜,隧道设计起止里程:K133+629~AK138+591,全长4962m,进出口标高分别为410.30m、434.24m,纵坡1.500%~-0.500%,变坡点位于AK136+165(标高449.74m),最大埋深约496m。隧道轴线进口段设计为圆、缓曲线相接,洞身及出口段均为直线,总体走向124deg;,与区内主要构造线走向呈约83deg;交角。铜锣山隧道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地貌区,隧道横穿区内的铜锣峡背斜,该背斜山脊延展方向总体呈北东-南西向,相对高点位于隧道中部,标高约935.26m,相对低点位于进口外侧溪沟,标高约350m,相对高差约580余m。隧道顶部多为灰岩溶蚀后形成的溶丘、溶槽地貌,两侧的砂岩形成挺拔山脊,组合形成“一山三岭”的特殊地貌形态,两翼坡体横向溪沟较发育。隧道所穿越的该段山体地形坡度一般15~35deg;,局部为陡崖,背斜山体大部分森林覆盖,基岩出露较好。
2 铜锣山隧道隧址区环境现状调查
2.1铜锣山隧道隧址区地质条件调查
2.1.1 地层岩性 铜锣山隧道穿越区据区域地质、地调及钻探揭露,主要出露地层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 、崩坡积层(Q4c+dl)及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J2xs)、新田沟组(J2x),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下统珍珠冲组(J1z)和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中统雷口坡组(T2l)、下统嘉陵江组(T1j)、下统飞仙关组(T1f)、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
2.1.2 区域地质构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0万达县幅),本区位于新华夏系四川沉降带的川东褶皱带,区内构造特征主要为一组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线形褶皱组成,具有狭窄紧密的背斜与开阔宽缓的向斜相间排列的隔挡式构造特点。
2.1.3 区域岩溶发育基本特征 背斜出露有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及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碳酸盐类地层,形成纵贯于背斜轴部的峰丘、槽谷地形。 因背斜山体突立在红层丘陵之上,岩溶形态又置于背斜两侧山岭之中,故称为“隆脊型”岩溶。另有侏罗系中、下统大安寨段自流井组(J1-2z) 碳酸盐岩,环绕在背斜山地外围,成为独立的岩溶水单元。区域内地层岩性主要为可溶性碳酸盐岩、泥岩和砂岩为主。以岩性和充水空间发育程度及富水性的不同划分为裂隙含水层和岩溶含水层。碎屑砂岩类广泛出露于背斜两翼及近轴部地区,充水空间以各类裂隙为主,为裂隙含水层,碳酸盐岩充水空间以岩溶裂隙为主,属岩溶含水层。其余各类泥岩等结构致密,不具充水空间,为相对隔水层。
2.1.4 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铜锣山隧道隧址区内雨水充沛,年降雨量达1000mm以上,是区域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水源。区域内地下水总的流向与构造线延展方向大体相似,但受地质构造和大的地貌特征控制。各含水层地下水以各类裂隙和岩溶管道为途径分别向地势低洼处运移,于山间谷地及河流、溪沟深切地带以泉、井水形式泄出地表;在矿井开拓影响范围内,地下水天然流场发生变化,则向矿坑疏排水的方向运移,以矿坑水形式集中泄出地表。这些泉、井水和矿坑水通过地表溪沟、河流汇集,最后汇入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