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口根部残余应变的快速增加与疲劳裂纹萌生的相关性余进朱金花.DOC

缺口根部残余应变的快速增加与疲劳裂纹萌生的相关性余进朱金花.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缺口根部残余应变的快速增加与疲劳裂纹萌生的相关性余进朱金花

缺口根部残余应变的快速增加 与疲劳裂纹萌生的相关性 余进, 朱金花, 雷东, 何世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力学和机械工程系,安徽 合肥 230027 摘要:寿命材料损伤的,寿命预测方法 1 引言 在工程实际中,由于疲劳累积损伤裂纹造成突然断裂等失效的现象极为普遍。因此研究零件从微裂纹萌生再至宏观裂纹的亚临界扩展全过程的材料行为,建立材料损伤与寿命的联系,寿命预测方法对于构零件的寿命管理及可靠性甚为重要。GH4169,其(0.2=1245Mpa,(b=1460Mpa。 实验所用试验机为从美国进口的MTS809材料试验机,载荷读数精度为0.005,各种实验数据均由电子系统自动采集。显微摄录系统CCD的空间分辨率为768×576px。 疲劳实验采用0→P→0的循环加载方式,加载波形为正弦波,实验疲劳加载频率为10Hz。试件1的疲劳载荷谱为:0→11.00KN→0;试件2的疲劳载荷谱为:0→13.00KN→0。 试验时的操作步骤如下: 安装试件、调整好设备及仪器,使得摄图清晰,并记录下孔周的原始散斑图; 对试件进行疲劳加载,疲劳循环500周次后在零载荷状态下停机,再记录第二幅孔周的白光散斑图; 继续进行疲劳实验,疲劳循环500周次后,在零载荷状态下再次停机、摄图;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断裂破坏。 试件1在进行了34000多次疲劳循环后断裂破坏;试件2在进行了20000多次疲劳循环后断裂破坏。 3 实验数据处理及部分典型结果 对于疲劳试验中获取的大量白光散斑图,进行如下的实验数据处理: 首先应用数字散斑相关检测技术,处理实验中记录下来的系列白光散斑图,求出疲劳循环500Ni(i=0,1,2,3……)周次后孔周的残余位移场; 利用所求位移分量Vi(x,y)的分布,求出孔边所在纵向剖面(y方向,即拉伸方向)内孔边附近各像素点上的纵向位移分量Vi(x0,y);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离散的位移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得到该剖面内位移分量的解析表达式V(x0,y); 将位移分量的解析表达式V(x0,y)对y求导,得到孔边处的残余应变值(y; 绘出孔边纵向残余应变(y与疲劳循环次数Ni相关曲线,或简称(y~N曲线。 文中仅提供了部分典型的实验结果。图3是试件1在疲劳循环15500次以后孔周的残余位移矢量图;图4是试件1孔边纵向残余应变分量(y与疲劳循环次数的关系曲线图,即(y~N曲线。图5是试件2在疲劳循环16000次以后孔周的残余位移矢量图;图6是试件2的(y~N曲线。图7 是试件1在疲劳循环实验进行了30000次时,用长焦显微镜从试件背面拍摄到的显微观察图,在孔边出现了数百微米的短裂纹。图8是试件2在疲劳循环18000次后,在孔边出现了1mm以上可观裂纹的试件表面的散斑图。 4 结论和讨论 本文在文献[7]的基础上,应用数字散斑相关检测技术,对GH4169材料单边带缺口拉伸试件孔边残余应变及其与疲劳循环次数的相关性进行了检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尽管GH4169两个试件缺口的曲率半径不同,施加的疲劳载荷也不同,从而造成了两个试件的疲劳寿命有较大差别,但是所获得的(y~N曲线,不仅两者明显相似,而且与A3材料和硬铝材料所得到的(y~N曲线有相似的规律。 GH4169材料单边带缺口拉伸试件的(y~N曲线大致可以分为如下的三个阶段: 疲劳试验初期,孔边纵向残余应变有一个明显的突变,这可能是由于孔边材料突然承受了较大的应力作用而造成的。试件2孔边的最大疲劳应力超过试件1孔边的最大疲劳应力,因此试件2孔边的纵向残余应变的突变量远远大于试件1孔边纵向残余应变的突变量。 在(y~N曲线的第二段,疲劳试验进入到一个相当长的稳定阶段,孔边纵向残余应变以非常小的速率随疲劳循环次数的增加而缓慢地、线性地增加。 随着疲劳试验的进一步进行,孔边纵向残余应变随疲劳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快速增,试验进入(y~N曲线的第三段。(y~N曲线的第三段比较短,试件很快会疲劳断裂。 在实验研究中,作者特别注意孔边纵向残余应变随疲劳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快速增加时,孔边附近的材料有什么相应的变化?非常幸运,在试件1疲劳试验进行到30000次后,正巧用长焦显微镜从试件背面拍摄到在孔边出现短裂纹的显微观察图,如图7所示。对照图4的(y~N曲线可以发现,短裂纹出现在关系曲线的斜率迅速增加点后面。这就意谓着(y~N曲线在由第二段过渡到第三段时,由于材料的疲劳损伤越来越严重,在孔边已经出现了微裂纹群或产生了短裂纹。 图8是试件2在疲劳循环18000次后,在孔边出现可观裂纹的试件表面散斑图。显然,试件在形成可观裂纹以前,已经经历过微裂纹群的萌生及短裂的产生过程。对照图6的(y~N曲线,也能说明(y~N曲线中第三段的起点,可能对应着微裂纹群的萌生或短裂纹的产生。 研究工作表明,人们有可能根据材料应力集中区的残余应变与疲劳循环次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