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学语文教学应返本归根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应返本归根
何 拥 (江苏省江都市郭村中学 江苏 江都 225200)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0)10-005-01
众所周知,就的中学语文教学造成的恶果:学生在作文中编造谎言,已成为一道举世罕见的风景:以数理剖解之方式,刀斩人文之美诗美文,焚琴煮鹤,大拆七宝楼台,千年煞风景,于今为烈……而今,在改革的潮流中,又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众说纷纭,弄得教师莫衷一是。我认为新语文教育的新字,非标新立异、除旧布新的新,今颇为时髦的打破传统、标新立异、唯新是举的做法是要不得的。新语文教学应该回归两个传统。
一、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真
师生在语文课上,不撒谎:不故意撒谎,也不被迫撒谎。这应该是一个最起码的愿望,起码的常识。然而,实现它却很难。中国中小学生在作文中编造谎言,已成为一道举世罕见的风景。举几个例子。2000年天津市中考作文题是《上学路上》,众多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或编造上学路上捡钱包交给警察叔叔,或编造扶盲人过马路,或编造乘公共汽车给老人让座。似乎全市丢失的钱包,都恰巧被他们捡到,全市老人乘车、盲人过马路,都恰巧被他们碰上。这些作文,且都有个顶套路:先思想斗争一番--钱包交还是不交,盲人扶还是不扶,给老人让座还是不让,后狠斗私字一闪念,自我反省,灵魂升华。如此作文,很多得了高分、满分。独有一个学生与众不同,朴实为文,照实写亲身经历:雨天,上学路上遇青蛙,捉青蛙,知青蛙是益虫后,马上放生。此文竟被判为思想格调不高,不及格。
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风雪中救人》,命题人提供的话题材料本身就漏洞百出,全国众多考生,不约而同编造舍自身,救他人,弃小我,做大我的美丽假设、套话……
何为人文?当今中国基础教育里,对人文存在太多认为的歧解,把人文理解成思想政治教化,当今最迫切的是回归到人文的本义--即让师生回归人性本真,即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这正是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实质。可是却已经中断了很久。时下中国,请暂不要给人文添加其他含义,师生这是、自由、个性地做人最迫切。教师课堂上讲真话,学生口头我口说我心,笔头我手写我心;师生不虚伪、不矫揉、不造假,解放人性精神,灵魂自由舒展,就是目前语文教育中最大、最迫切的人文,也是人文之本义,更是语文教育之本。上语文课,师生均能身心自由、真诚、平等相待,与文本,与对方,真心沟通、真情交流,就是人文。
当今中国,在教育中坚持这一点,仍十分不易。
语文教育之树,枝繁叶茂,历久长青,源于语文教师深扎于文化沃土中的默然无语之根;教师立于脚下土地,立于人类博爱,立于深厚的文化积淀,用自我人生,体悟文本中人物、民族、人类的命运,感受与咀嚼文本中的个体与人类的苦难,与大地上的同类血脉相连,有悲天之情,悯人之怀,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歌哭,共笑骂,真实地鸣奏语文教育动人心魄的乐章,那样,语文课就情感饱满,充满魅力。这,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根本,人文血脉,是语文教育真实、自由、个性的本然所在。
二、回归语文教育积累之本
传统与现代语文教育的区别:五四前,千年传统语文教育总思路是举三反一,五四后始的现代语文教育总思路,却是举一反三。举三反一,讲究积累、积淀,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效果多快好省;举一反三,讲究唯学课本,以少胜多,分析剖解,效果少慢差费。今须改弦易辙,回归传统。举一反三,即一学期只学一册课本,以30篇文章作为范例举一,教师不厌其深、细、透地繁琐解析,微言大义,咀来嚼去,斟句酌字。以图让学生循例反三,会读、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最多只学不足30篇,中学漫漫6年,最多学360篇。试图通过360篇文章范例,让学生会读、写超过360篇的文章,实乃杯水车薪、缘木求鱼。数代人高中毕业,母语仍不过关。
学语文(言语),本是举三反一。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只举一,则永难反三,此铁律!
旧的语文教学悖逆传统举三反一,欲走捷径,试图在举一上反三,求深、细、透,字斟句酌,微言大义。咄咄怪事出现了:800字、1000字文章,竟讲三四课时;20字的《登鹳雀楼》,在小学而你啊及竟深、细、透讲析35分钟,热热闹闹一节课,数数字数20个。多半世纪以来,语文教育一直如此,至??未有大变,以数理剖析之方式,刀斩人文之美诗美文,焚琴煮鹤,大拆七宝楼台,千年煞风景,于今为烈。举三为本,又不弃举一,我认为:一、大胆调配时间,二、莫执迷课本,三、注重语文教学的诵读。
总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