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准确诊断中老年头昏或眩晕患者临床思维探讨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准确诊断中老年头昏或眩晕患者临床思维探讨
四川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 646000
摘要:目的 研究如何精准诊断大脑后循环缺血综合症的方法;方法 将60例因头昏不适的住院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症状体征进行统计以及进行焦虑抑郁量表测定,根据危险因素和量表测定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通过危险因素结合症状体征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60名患者确诊为大脑后循环缺血综合症44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7例,副鼻窦感染3例,睡眠障碍3例,恶性心律失常3例;结论 对于头昏不适的患者应注意危险因素的评估,结合患者症状体征,选择相应的辅助检查,有的放矢,能准确的诊断和排除诊断,减少漏诊率、误诊率,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中老年;头昏或眩晕;临床思维
头晕和眩晕是临床各科常见症状之一,也是患者门急诊及住院的重要原因,可见于多种内科疾病,不具有特异性,在发病群体中,特别见于中老年人群。其原因多种,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缺乏正确诊断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1],在头昏的患者中有一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的头昏,即大脑后循环缺血综合症,如何准确及时的诊断,规范治疗预防中风偏瘫甚至危及生命等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本研究拟通过对头晕或眩晕为主诉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因进行分析,再确定相应的辅助检查,优化诊疗流程,为准确诊断大脑后循环缺血综合症提供参考。
1.临床资料
60例患者均为我科2015年5月至今的因头昏或眩晕的住院患者,年龄45岁至72岁,其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高血压病病史37例,糖尿病病史1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11例,既往无特殊病史9例。
1.1 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Ig(a)、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脏病、心律失常、慢性阻塞性肺病、家族史、老年男性、绝经后妇女、年龄(>65岁)、久坐的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长期不良情绪、脑梗塞病史、脑出血病史、偏头痛病史、长期失眠史、高盐饮食、高脂饮食、高糖饮食、慢性贫血史等[2]
1.2 症状体征
症状:头昏、眩晕、行走不稳、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心慌等
体征:偏侧肢体乏力或功能障碍、双下肢乏力或功能障碍、肌力减弱、肌张力异常、深感觉异常、浅感觉异常、病理征阳性、共济失调阳性等
1.3 诱发因素
失眠、紧张焦虑、心慌、头部位置改变、空腹等
1.4 发作特点
时间上:持续性、阵发性
症状特点:头昏不伴眩晕、视物旋转、先心慌再出现头昏或者眩晕
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资料的登记,均进行焦虑量表、抑郁量表评估并登记;
对于先心慌再出现头昏或者眩晕的患者首先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以及心脏彩超检查;
对于具有危险因素加症状体征的患者直接进行头颅核磁共振加动脉血管成像、颈内动脉彩超检查
所有患者均检查血生化常规和普通心电图。
3.结果
60例患者通过上述方法,有的放矢进行相应检查,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未出现漏诊、误诊等情况,具备多种危险因素和具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动脉尤其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硬化迂曲、狭窄,甚至闭塞的血管病变基础,约9%左右的患者有小脑、桥脑、枕叶的缺血或者腔隙性梗塞,患者为进一步的规范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结论
头晕是一种不可测量的主观感觉,不仅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常见于综合医院其他各科住院患者,尽管头晕在多数情况下不是一种严重情况,但在某些患者可能是致命性疾病的早期表现。
通过研究观察发现[3],在临床诊疗中,对于头昏或者眩晕的患者,首先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进行评估,年轻人多因精神因素导致,而中老年人则要复杂得多,对于中老年患者需要结合危险因素、症状体征、既往病史、诱发因素、发作特点等;临床资料进行评估,选择相应的检查,缩短确诊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时间,减少漏诊率和误诊率。
综上所述,通过观察研究,对于中老年头昏、眩晕患者,详细了解、登记患者危险因素、既往病史、发作特点、诱发因素、症状体征能为临床诊断、检查提供有力支撑,减少漏诊率和误诊率,最终减少不良终点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安荷娣,黄东雅,鲍欢等.后循环缺血的MRA表现及临床特点.神经功能损伤与功能重建[J],2008,3930:165-166,169
[2]瓮秋燕,胡兴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