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资讯公开立法的若干建议研究.pdf

我国行政资讯公开立法的若干建议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行政资讯公开立法的若干建议 河南共同律师事务所陈启超 在我国进行行政资讯公开方面的立法已属必然;面向册,使其变得更为迫切。有关行 政资讯公开和知情权的诉讼也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出现。据报道,一律师到110指挥中心取证, 查询报警登记情况,可得到的答复是“不行,不对外”,当地公安部门讲,“只有公检法才能查”。 这件事引起了行政诉讼,结果原告“败诉”(报道只说是“败诉”,没有讲到底是驳回起诉,还是 裁定不予受理。)【1] 《人民法院报》还登载了这样一个案例:原告焦某等59人,因对村账目有异议,向村委会 提出查询,要求张榜公布,遭到拒绝。村民又多次向镇政府反映,镇政府未予解决。于是,焦某 等以镇政府为被告、村委会为第三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履行职责,作出对村 财务账目调查核实、责令公布的具体行政行为。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 法》规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村民享有知情权,镇政府在村民的知情权受到侵犯时,负有“调 查核实,责令公布”的法定职责。于是判决被告某镇人民政府在本判决生效之日起90日内, 对原告反映的“第三人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的问题负责调查核实。人们开始呼唤用 法律来规范行政公开的有关问题,建议制定《行政资讯公开法》;(2] 法学家和政治家对此也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研讨。本文试就我国行政资讯公开立法中 的几个问题,作一简要探析。 一、立法层级 建构我国的行政资讯公开法律制度,必须先明确立法的层级问题:是采取低层级立法,即 先从地方立法(地方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条例)开始,再进行全国 性的、高层级的《行政资讯公开法》的制定;还是直接一步到位,直接制定《行政资讯公开法》, 我国目前并未形成一致意见,可谓优劣互见。 主张“在现阶段更适宜采取低层级的地方或部门立法形式”观点的学者认为:第一,该立 法形式立法效率较高,能够满足我国加入wTO后对处于开放前沿地方或部门的政府行为透 明度的要求;第二,由于地方或部门立法带有试验性质,成功的做法可以迅速推广,并最终为全 度考”,载《北大法律信息网》。刘飞宇在该文中指出:“本案是目前国内的第一起实质意义上的情报公开诉讼案件,虽 然相对人自己和律师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起情报公开诉讼案件。” [2]对2002年9月14日南京特大食物投毒案,人们对涉案中的资讯公开问题提出质疑,参见萧瀚:“信息公开与政府公信 力”,《法律思想网》。老石:“为什么‘扎针’在天津引起恐慌?”(《人民网》)一文指出:“越封锁消息,人们对政府越不 相信。”另,九届人大五次会议,蔡奇等代表提出了“关于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的议案”,载《中国人大新闻网》。 国性的立法积累经验o[1] 主张应由国务院制定《条例》的学者,其理由除第一种观点的两个理由之外,还认为:第 三,制定行政法规,既不影响其权威性和有效性,也是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依据;第四,借助中 央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必然会有助于条例的推行。主张“采取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的人 认为:第一,若采取规章的形式则不论是部门还是地方政府规章,都局限于某一部门或某一地 区,无法对全国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活动进行规范。第二,若采取法规的形式,国务院作 为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只能有效地约束其下级部门和政府,对自己的约束却十分有 限。正如“自己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一样,由自己规定自己的权利义务,只能产生没有保障的 权力和没有监督的义务。第三,是否制定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法规、规章的决定权掌握在政府 部门的手中,愿意给自己套上“紧箍咒”的“人”虽不能说没有,但绝对不多。在以上三种观点 中,笔者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在现在已有的地方立法和起草条例的实践经验、研究成 果的基础上,尽快制定《行政资讯公开法》。我国现在已经有了地方政府(广州、上海市)规章 的立法,相信会“一花引来百花开”。在我们研究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借鉴这些地方立法的成 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予以检验,进而总结经验,即边总结,边立法。对于国务院“自己不能约 束自己”这一点,我们是有先例可鉴的。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是先由《条例》,再转为《行政复 议法》的,由于《条例》是由国务院制定的,继而后来的《行政复议法》也主要是由国务院负责起 草实为顺理成章,可国务院利用了这个“便利”,在制定《行政复议法》时,使自己不愿意当被告 成为了现实:国务院的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不允许行政相对人有“司法救济”的权利o[2] 即便赞同制定条例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