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唐志.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千唐志

千唐志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景点是被誉为“一部石刻唐书”的墓志铭博物馆——千唐志斋,从洛阳到千唐志斋大约需要 50 分钟时间。现在,我先把千唐志斋的有关情况介绍给大家。 千唐志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四十五公里之新安县铁门镇。它是已故国民党起义将领、著名爱国人士 张钫 先生所营园林“蛰庐”的一部分,为我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晋、北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一千四百余件而闻名。其中尤以唐志最为丰富,多达一千四百九十一件。章炳麟曾用古篆为之题额,并在尾部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斋名由来盖缘于此。 铁门,古称阙门,为豫西名镇,是千唐志斋创建人张钫的故乡。这里青龙、凤凰两山对峙,南、北涧水环镇东流,东临函谷,西扼崤山,风景秀丽,交通便利。近年来,坐落在镇西北角的千唐志斋,更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万千的中外游人。 大家知道,铁门镇是 张钫 先生的故乡, 张钫 先生是什么人,他又是如何征集到众多的墓志铭呢?张钫,字伯英,号友石老人。清末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早年参加同盟会,是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起义的主要策动者之一。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时,张钫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三十年代历任国民革命军二十路军总指挥、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设厅长等职。解放战争时,他曾对和平解放四川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1949 年底在成都起义。解放后,张钫曾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6 年 5 月病逝于北京。 张钫生前酷爱金石字画,与于右任、章炳麟、康有为、王广庆交往甚密。在他们的影响下,尤其是于右任的鼓励下,张钫于 1931 年开始广泛搜罗墓志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陆续运至其故里铁门镇。 1933 年前后在其“蛰庐”西隅,辟地建斋,将罗致而来的大部分志石镶嵌于十五孔窑洞和三个天井、一道走廊的里外墙壁间。其未镶嵌部分,除于抗日战争时期运陕捐赠陕西博物馆数百块外,历经变乱,散失不少。据 1935 年,郭玉堂、王广庆编订,西冷印社出版发行的《千唐志斋藏石目录》载,共计一千五百七十八件。现斋内尚存各类藏石一千四百一十九件,其中西晋志一件、北魏志两件、隋志两件、唐志一千一百九十一件、五代志二十二件、宋志八十八件、元志一件、明志三十件、清志两件、民国志七件,此外尚存有墓志盖十九件,以及其他各类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碑碣等五十四件。 这些墓志铭来自何处,又是如何出土的呢?这些志石都是张钫从全国各地,主要是洛阳一带搜集而来的。洛阳号称是九朝古都,自东周以迄宋、明,这里都是人文荟萃之地。城北邙山,东西绵延百余公里,雄浑逶迤,土厚水底,宜于殡葬,所以历代达官贵人,富户巨贾,皆迷信邙山为风水宝地,甚至有殁于江南塞北者,临终还嘱其后人,不远千里还葬北邙。所以民间流传有“生于苏杭,葬在北邙”之说,以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见王建《北邙行》)。唐白居易有“北邙墓冢高嵯峨”的诗句,足证“北邙无卧牛之地”并非言过其实。也正是这些富豪的墓葬,诱致了盗墓之风的盛行,盗墓者重于劫掠殉葬品,笨重的志石则乏人问津,多散失民间。清末修陇海铁路取线邙山脚下,掘出的志石被弃置于民间田舍。除此之外,还因年代久远,山水更易 ,陵谷变迁,墓穴自然塌陷,裸露于野,或农人耕作,触掘坟茔,致墓志不断出土,散及寻常百姓家,张钫留意及此,遂广为搜求,辟地建斋,妥为保存,因其事先曾与于右任达成协议,魏志归于而唐志属张,遂使千唐志斋成为全国珍藏唐志最集中的地方。而近三百方北魏墓志,都由 张钫 先生送归于右任,于氏运至陕西三原老家,解放后收入西安碑林,现在我们在西安碑林看到的碑廊展示的魏碑,皆为洛阳所出。 说到这里,大家不免要问,墓志铭是如何演习成这种形式的,它的作用是什么,墓志铭又记述了什么呢?墓志之作,起于东汉晚年,盛于北魏、隋唐,不过东汉、西晋墓志记载简略,仅题姓名、卒年、葬地而已。及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融合,规定拓跋氏死后,不得“还葬代北”,于是贵胄勋戚,多觅窀穸于北邙。他们害怕朝代更异,陵谷变迁,难觅踪迹,故墓多有志,以备后嗣觅踪辩识。其墓志大都有盖,篆署朝代、官职、姓氏;盖下为志,上刻志文,详载死者官职、姓名、族源、生平事迹、卒葬时地、配偶子嗣及对死者的赞颂言辞等,置于死者棺柩前,埋在墓穴中,后渐演成风,志多方形,遂成定制。墓志铭文分为三部分,即志题,一般写明朝代,志主职官、姓氏、籍贯等,如同文章的题目,第二部分为志文,记述志主身世,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世系爵里,生平事迹,配偶子嗣,卒葬时地,类似于现在的追悼词内容,第三部分为铭文,即歌颂悼念死者的内容,如“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造物忌才,人且奈何”,“一从长夜,万载无归”,“天道苍苍,幽路茫茫”云云,多为人生无常,天道不永的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