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论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原载《西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理论经济学》1997年第1期索引 论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周世兴 (张掖师专政史系,甘肃,张掖,734000) 返回 [内容提要]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就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来说,它最初是被马克思用来表述社会形态演进的起点,而后由于原始社会的科学发现而放弃了这一概念;就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而言,马克思并未放弃这一概念,而是借助于它的特定内涵,得出了东方社会具有独特发展道路的结论,使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生长点。 [关键词]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社会形态;东方社会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唯物史观创始人极为关注的问题。从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使用社会形态这一术语,把它划分为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产阶级所有制四种形式,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中进一步把社会形态的实质归结为社会经济形态,从而将其演进的几个时代划分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标志着他们在最初关于社会形态的演进理论中已拟就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轮廓,后经他们本人及其继承者的修正和完善,形成现在普遍公认的五种社会形态发展的理论模式。然而,对这一理论模式的理解和运用仍存有分歧。 实际上,分歧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确切含义,以及它在社会形态演进序列中的地和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形成发展中的作用。 一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社会形态及其划分的最初见解,把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各历史时代表述为依次更替的三种所有制形式。如果说第二、三两种所有制形式相当于奴隶社会,那么第一种所有制形式则显然不等同于原始社会,因为部落所有制的特点一是生产力和分工不发达,人们靠狩猎、捕鱼、畜牧和耕作生活;二是其社会结构为父权制的酋长及其管辖的成员和奴隶。所以,其正处于氏族公社解体而奴隶制已经出现并逐步形成的时期。这说明他们这时还没有搞清氏族公社同其解体形式的农村公社的差别,直接把部落所有制当作是所有制的最初形式。部落所有制的特征说明,它与后来形成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思想在内涵上有着显著区别。 由于“在1847年的时候,关于社会的史前状况,即关于全部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完全没有人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66页),所以,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由于他们叙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状况,揭示了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连同那种奴隶社会赖以产生的社会的原始形态,实际上在此表述了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的思想。 1849年,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第一次以最精确的语言表述了关于社会形态及其发展阶段的理论,把社会形态确定为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上生产关系的总和,并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划分为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由于这种划分不是从一般意义上而是从特殊意义上对已知事实的概括,因而我们就不能把这里的古代社会理解为社会的最原始形态,也不能把它同后来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相等同,而是马克思对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社会的特定称谓。 40年代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及其划分阶段的理论遇到了无法克服的矛盾。一方面,无论是部落所有制还是古代社会,显然是一个产生出来的东西,因而不能作为社会的原始形态;另一方面,由于对史前社会的研究在当时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对社会的原始形态的科学表述还不能做到。在理论的初创阶段,马克思就只能把部落所有制或古代社会表述为社会形态演进的第一阶段。毋庸置疑,如果把上述两者同原始社会简单地等同,会造成对马克思的误解。 (二)50年代初,马克思开始把东方社会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在1853年《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首次明确提出“亚洲社会”概念,用以区别西方社会,并指出前者不同于后者的基本特征:1.没有土地私有制;2.全国分成许多孤立的、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农村公社;3.中央集权政府的存在;4.长期停滞,没有内在发展的动力。基于上述认识,马克思把它看作是一种古已有之并一直存在到18、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以前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地域性的、特殊的社会形态。我们注意到,虽然这时“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还未提出,但其实质内涵在“亚洲社会”中已确定下来。不过,尽管二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但在实际运用中马克思是赋予其不同意义的。这里应当指出,马克思这一时期关于东方社会不存在土地私有制的观点是不尽符合史实或至少是不全面的。形成这种认识上偏颇的原因在于,当他把研究的视野由西方转向东方这一完全陌生的领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