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风寒表疏感冒
1.风寒表疏感冒
中医将感冒分为实证、本虚标实证、脱证三大类。
实证根据感受的邪气及其发生发展情况不同,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热感冒、暑湿感冒、温燥感冒、凉燥感冒、风寒表湿感冒、表寒肺热感冒,以及少阳病、太阳少阳并病、太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等十二个主要证候。
本虚标实证根据正虚的性质分为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肺脾气虚)、阳虚(脾阳虚、肾阳虚、脾肾阳虚)、阴虚(肺阴虚、肾阴虚、肺肾阴虚)、血虚及气阴两虚感冒等十一个主要证候。
脱证虽有气脱、阳脱、阴脱等多种类型,但临床以阳气暴脱为主。
1.风寒表疏感冒是感冒中的一个具体证候。它同风寒表实感冒一样,也是感受了外界的风寒邪气而致病,也是病变的初期阶段,但与其不同的是表疏,而不是表实。
11表疏是与表实相对而言的,临床表现以汗出为特点,常兼有恶风、发热、脉浮等表现。《伤寒论》指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由此可知,所谓表疏的成因主要是人体感受风邪为主,风性开泄,令肌肤腠理毛窍疏松故汗出。如果从中医八纲虚实的概念来分析,表疏证是风邪伤人,肌表有邪气,全身正气不虚,并不属虚证,仍属实证的范围。所以不可误认为风寒表疏感冒为虚证。有些医书将本证称为风寒表虚证,是不确切的,容易造成误解,应予纠正。
另有两种情况,中医称之为表虚。一是患者素体肺脾气虚,卫外功能不强,平时动则汗出,易于感冒,此种情况属气虚的范围。其虚在里而不在表,应以补益脾肺为主治疗。可选用玉屏风散。另一种为患者外感之后,治疗不当,发汗太过,遂出汗不止,恶风。这主要是由于表有邪气不解,又使肌表阳气受损,故使腠理开泄,汗出不止。按八纲虚实的概念划分,乃属于虚实夹杂的范围。临床上应该注意此二者与风寒表疏证的区别。
汗出当风,肌腠疏松,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是风寒表疏证的形成机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称这种病机是“阳浮而阴弱”、“营弱卫强”。这里“阳浮”与“卫强”同义;“ 阴弱”与“营弱”同义。“阳浮”、“卫强”即卫阳浮盛于外,与邪交争,则见发热恶风;“阴弱”、“营弱”即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则见汗出。皮毛者肺之合,未有皮毛受邪而肺脏不受累及者,故外邪犯表,肺失宣降,则有咳嗽、清涕多。太阳主一身之表,其经脉循头下项,风寒外袭,经气不舒,则见头项强痛。邪趋于肌表则脉浮;汗出肌疏,则脉弛缓。本证为邪气犯表之候,故可见薄白苔。
12主症:①发热,恶风;②汗出;③头项强痛。
次症:①鼻流清涕;②咳嗽。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凡具备主症①、②及次症中1项,并见脉浮缓苔白者,即可诊断为风寒表疏证
13需要与风寒表疏证相鉴别的证候有:
(1)风寒表实证与风寒表疏证 风寒表实证与风寒表疏证,均为风寒袭表、营卫失和的外感表证,皆可见到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鼻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等症。但由于患者体质不同,抗病能力有别,故临床表现有异。表实者,风寒束表,腠理闭塞,故恶寒无汗,脉浮紧;表疏者,腠理疏松,营卫不和,故恶风有汗,脉浮缓。
(2)风热证与风寒表疏证 风热证与风寒表疏证,同属感冒的表证,但所受病邪有寒热之别,故临床表现各具特点。风热证,感受风热之邪,或素体内热,邪从热化,热邪伤阴,故见发热重,恶寒轻,且咽痛口干,鼻流浊涕,脉浮数;风寒表疏证,系受风寒之侵,或素体内寒,邪从寒化,故恶风(寒)较明显,热势不高,鼻流清涕,无咽痛之苦,脉不数而缓。可见,抓住寒热二字,就可将两证鉴别清楚。
(3)肺气虚证与风寒表疏证 感冒之肺气虚证,既有肺气虚的征象,又具风寒表证的特点,故与风寒表疏证颇似,须加以鉴别。两证均系风寒袭表所致,故均可见恶风(寒)发热,汗出,鼻流清涕,头痛,脉浮等症。但两证的病位与“本质”不同。彼证虚在脏,确属虚损证候,属真虚;而本证属真实非虚,仅为腠疏汗出,病在表卫,属风邪开泄、摄护失调。换言之,肺气虚证较风寒表疏证病位深且虚实有别。所以,肺气虚证的患者,素有气短、自汗、声怯、倦怠症等,感受风寒后,这些症状会进一步加重。依此可资区别
14外感风寒,无论表实表疏,遣方用药,咸宜辛温,切忌寒凉。表疏者,实为特殊环境下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的一种营卫不和证候,治宜解肌透表,方以桂枝汤为代表。
本证“自汗出”,何以投辛温发汗?殊不知,自汗与发汗不同。自汗,系风寒之邪客于腠理,毛孔张而不合也。若邪从汗解,营卫调和,自汗自止。徐灵胎说:“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使营卫相离,发汗使营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则营卫和则汗止矣。”曹颖甫说:“及服桂枝汤已,……将遍身鰋鰋微似汗出,病乃悉去。此汗也,当名曰‘药汗’,而别于前之‘病汗’也。‘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