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言转向与对文学的再认知
语言转向与对文学的再认知
汪正龙
南京大学文学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 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要:
20世纪人文科学中的语言转向, 革新了文学观念, 改变了我们对文学的认知。古老的模仿论或再现论受到动摇, 语言的自足性受到重视。由于重视语言的自我表现性, 文学游戏论以一种复杂的形态再度复兴。各门人文社会科学则从语言转向背景下的文学研究中获得灵感, 重构自己的知识形态。
关键词:
模仿论; 游戏; 文学; 叙事;
作者简介:汪正龙, 男, 安徽南陵人,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文学博士。 (江苏南京210023)
收稿日期:2017-08-30
The Linguistic Turn and A Rethinking of Literature
WANG Zheng-long
Abstract:
The linguistic turn in the humanities of the 20 thcentury reforms the literary ideas and changes our cognition toward literature. The traditional mimesis or representation theory is destabilized while the self-sufficiency of language is valued. The literary theory of language games revives in a complicated form due to the valuation of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Variou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re inspired by literary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the linguistic turn, and reconstruct their knowledge formation.
Keyword:
mimesis; game; literature; narrative;
Received: 2017-08-30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生了语言转向, 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语言学, 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的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 以及罗素、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等为代表的分析哲学共同推动了这个转向。虽然说结构语言学对20世纪文学理论特别是形式主义批评影响深远, 但是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和分析哲学关于语言的思考对文学理论也事关重大。语言转向更新了文学观念, 改变了我们对文学的认知。本文从模仿或再现论的衰微、文学游戏论的复兴以及大“文学”和大“叙事”观念的形成三个方面, 对此加以分析。
一、模仿、再现论的衰微
在语言转向的背景下, 古老的模仿论、再现论以及以之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美学范式走向了衰微。可以说, 结构语言学、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和分析哲学共同促成了这一进程。
在索绪尔那里, 语言被视为各个组成要素以及这些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是把语言归结为纯形式性和关系性, 冲击了先前再现论的语言观。在受之影响的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解构批评家眼里, 文学创作被视为语言行为。什克洛夫斯基 (Viktor Shklovsky) 把艺术归结为技巧和程式。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 进一步认为, “动词‘写作’变成完全不及物的行为, 作家不再是写某物的人, 而只是写作而已”。文学的真实不再被认为是关于现实的陈述, 而更多地被理解为旨在产生某种现实或逼真效果 (verisimilitude) 的幻觉结构或表现手法, “对于真实, 话语不负任何责任:最现实主义的小说, 其中的所指物毫无‘现实性’可言…… (现实主义文论中) 所谓的‘真实’, 只不过是 (意指作用的) 再现符码而已”, “叙事作品不表现, 它不摹仿。……叙事作品中‘发生的事情’, 从指物的 (现实的) 角度来看, 是地地道道的无中生有。‘所发生的’, 仅仅是语言, 是语言的历险”。德里达干脆主张文本之外一无所有, “决不存在对事物本身的描绘, 这首先是因为根本不存在事物本身”。
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在反对模仿论或再现论方面与形式主义各派及解构批评方面颇为一致。海德格尔直言他的艺术存在论反对的是“认为艺术是现实的模仿和反映的观点”。他在分析特拉克尔 (Georg Trakl) 的诗《冬夜》时指出, 这首诗“没有表现出某时某地的某个真实冬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