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墓:公主儿媳讨来的皇家坟地.docVIP

范仲淹墓:公主儿媳讨来的皇家坟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范仲淹墓:公主儿媳讨来的皇家坟地

范仲淹墓:公主儿媳讨来的皇家坟地 范仲淹墓:公主儿媳讨来的皇家坟地   院内石坊(右半部分为近年重修)   简介 范仲淹墓位于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北约半公里处,北依万安山,南面曲河水,东临九龙山,西望龙门山,嵩山少林位其左,伊河之水出其右,山重水复,气聚风藏,墓地内古柏林立,墓地分前后两域,总面积约35亩。   范仲淹墓前域有一间青砖青瓦铺成的山门,还有石坊、石翁仲、石羊、石马等数件。范氏祠堂也在前域,一旁的飨堂内悬蓝底红字匾“以道自任”,为清代光绪帝所题。祠堂前有几通高大石碑,护有青砖碑楼,其中两侧范文正公神道碑的碑额为宋仁宗亲书的“褒贤之碑”四字,碑文为隶书,由宋代名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范氏好友王洙书丹。祠堂后有范仲淹墓、仲淹母秦国太夫人墓及仲淹长子纯佑墓。   墓后域前部为仲淹次子纯仁墓,其后有三子纯礼、四子纯粹墓及孙辈墓。一般墓葬排列顺序,多为父后子前孙更前。范墓则为仲淹墓最前,长子紧随,次子、孙辈远远在后,故俗称为“扯儿背孙”,较为独特。范仲淹墓于2006年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少有大志成名相   范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少有大志,家庭贫困但学习勤奋,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曾任枢密副使、参政知事,乃是一代名相。   范仲淹出生于徐州。其父范墉官小俸微,为官清正,于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去世,死后没有留下任何积蓄。其母亲谢氏无所依靠,便带着年仅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山东常山县的朱文瀚。   由于家庭贫穷,范仲淹10多岁才上学,后在亲戚的资助下,寄居长山澧泉寺读书。他每天都煮两升粟米,待放凉后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以此果腹三年。   当范仲淹知道自己的身世后,他毅然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今商丘市)的南都学舍潜心攻读。寒冬腊月,读书倦了,他就用冰水洗脸……经过多年艰苦生活的磨炼,使范仲淹“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这造就了他日后的为官清正、刚直不阿。   2  筑捍海堰“范公堤”   唐朝时,政府在泰州、楚州(今淮安)、通州(今南通)三州之间修建了一条捍海堰,以防止海潮侵袭三地。及至宋代,这条捍海堰因年久失修,早已颓坏,每当秋季来临,奔腾咆哮的海潮淹没无数土地和村庄,时常威胁泰州城郭。   公元1021年,范仲淹改任泰州西溪盐官,看到海潮危及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便向上级张纶写信,建议重修捍海堰,并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公元1023年,范仲淹被朝廷任命主持捍海堰重修工程。接到朝廷公文后,范仲淹立刻实地勘查、规划路线,并在很短时间内动员了一支十几万人的筑堰大军。   捍海堰开工不久,一场罕见的大暴雨与猛烈的海潮冲垮了已经筑起的堰堤,这引起了筑堰官员和朝廷的犹豫不决。范仲淹力排众议,向上级官员和朝廷上奏捍海堰的重要性和工程的可行性。他的决心和信心终于得到了宋仁宗的支持。经过一年多的施工,捍海大堰顺利竣工,沿海各州百姓再也不怕海潮侵袭。为了纪念范仲淹在修建捍海堰中的卓越功绩,后人把这道捍海堰取名“范公堤”。   3  江淮赈灾免税费   公元1033年,23岁的宋仁宗开始亲理朝政,这年,江淮、京东一代遭受了严重的旱、蝗灾害,看到报灾文书雪片般飞向朝廷,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便向上奏朝廷,建议派官员前往赈灾。但等了许久,皇宫里面仍是朝朝暮暮摆酒宴,丝竹歌舞唱太平。   看到朝廷没有动静,范仲淹便前去觐见宋仁宗,苦谏皇帝关注基层百姓的疾苦,之后,他领命前往灾区赈灾。   范仲淹到达江淮后,命令各地开仓济贫,官仓粮食不够,就动员当地豪门富户捐献粮食,终于使当地灾情得到稳定。为了减轻灾区百姓的负担,他报请朝廷,免除当地的部分税费,使当地的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4  镇守边关御西夏   由于北宋长期对辽求和,西夏也在边境集结大批军队,企图伺机侵扰北宋边疆。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王元昊派十万之众围攻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城危在旦夕。延州是西夏进入北宋的咽喉要道,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朝廷命范仲淹到西安抵御西夏进攻。在上任途中,提出了“严戒边城,使持久可守;实关内,使无虚可乘”的主张。到任后,范仲淹要求延州军队严守要塞,并上书改革兵制、加紧军事训练、加固延州城防,以怀柔政策争取边疆地区羌族部落的支持。   范仲淹的诸项措施使西北边防逐渐稳定,元昊本人提起范仲淹也有几分畏惧,边防上因而盛传起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公元1042年,范仲淹在西夏腹地,设计筑成马铺寨,断绝了西夏与明珠、灭藏等族的往来,使“百万雄师莫可以前”。 5  公主巧要范家坟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于公元1052年、赴任颍州途中病逝,终年64岁,随其母亲被安葬在伊川万安山脚下,宋仁宗追封其为兵部尚书,并亲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