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研究的目的.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产研究的目的

高产研究的目的 随着科技进步,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但这种增长速率在上世纪90年代明显减缓,同时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人均产量的增长从90年代开始基本持平(Mann,1999);在未来几十年里世界将面临粮食持续短缺问题(Huangetal.,2002)。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若按人均消费粮食400-500kg的水平估算,粮食缺口为1.2-1.5亿吨;而耕地面积将至0.075hm2/人-1(戴小枫等,1998;李振声,2000;刘景辉等,2001),粮食单产较现在需提高30%-78%,达到5818-8000kghm-2。在我国“耕地面积刚性减少、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和粮食单产水平较低”的压力下,保障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必须依赖单产的进一步提高。 实现作物高产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中永恒的课题。研究表明,1公顷高产田的产量相当于1.42-3.83公顷中产田或2.09-6.00公顷低产田的产量;高产田对我国粮食总产的贡献率为54.09%(刘景辉等,2003)。可见,未来粮食增产的关键仍然为中高产田(张琳等,2000),其中发展超高产是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基本技术途径。 作物超高产育种与玉米高产 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超高产育种中,“超级杂交稻”育种走在前列。1981年日本率先启动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1989年国际水稻所提出“超级稻”(后改称“新株型”育种计划),我国于1996年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袁隆平,1997;袁隆平等,2001)。几乎同时,“超级小麦”研究相继展开(翟凤林,2001)。玉米作为高产作物之王因其高产纪录不断被刷新而难以界定“超级玉米”的指标,赵久然(2005,2007)认为现阶段超级玉米的单产水平在15000kghm-2以上或者比主栽对照品种增产20%以上,广适、多抗而且品质优良。国内以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超级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已于2007年6月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立项实施。 高产纪录是实现最高理论产量的希望(王庆成等,2004),对高产纪录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对产量潜力的理解,是实现大面积高产的阶梯,也可能为将来产量继续提高提供途径。 玉米产量的突破主要靠密度的增加。1985年HermanWarsaw创单产23220kghm-2(1548kg667-1)纪录时实际收获密度为88950株hm-2(5930株667-1),而美国最近的高产纪录是FrancisChilds于2002年在Iowa州(爱荷华州)创造的(孙世贤,2003;刘志全等,2004),单季玉米产量为27754.5kghm-2(合1850.3kg666.7m-2),其收获密度达108900株hm-2(7260株667-1)。我国李登海1989年创造的世界夏玉米纪录为16445kghm-2,收获密度为75045株hm-2;2005年再次刷新纪录为19349kghm-2(1289.9kg666.7m-2),收获密度高达98610株hm-2(6574株667-1)。-2增加到8400kghm-2,70年提高了546%,而我国玉米单产从1000kghm-2增加到5200kghm-2,则提高了420%(周洪生,2000)。据Duvick(1999)报道,美国玉米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其产量增长的40-50%归于农田管理、肥料和栽培技术的提高,50-60%归于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图1)。在我国玉米单产增长的诸因素中,遗传改良的贡献率达到35%-40%,而优良自交系是玉米品种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在近20年来,美国玉米品种改良在不降低或略增单株生产力的情况下大大改善了其耐密性;我国玉米高产的高密度是以采用单株生产力相对较低的中穗型品种为代价的,与美国的108900株hm-2密度相比,说明还有较大潜力可挖。 作物产量形成理论 众所周知,作物产量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复杂,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从多个角度开展了探讨其中以作物产量构成、光合性能、源库理论三者影响最大、应用最广。作物产量构成理论最早由Engledow于1923年提出,该理论将作物产量分解成穗数、穗粒数和粒重3个构成因子,至今仍在作物产量的研究中广泛应用,如作物进一步增产的潜力放在穗粒数和粒重的增加上(王纪华,1995),后期的光合产物充足供应是粒重实现的保证。光合性能理论是在Blackman提出的生长分析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66年我国学者归纳出了光合性能的5要素(郑广华,1980)并将其与经济产量的关系定义为:经济产量=(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净光合-呼吸消耗)×收获指数。该理论强调作物产量源自物质的生产,及其与环境措施因素的密切关系,弥补了产量构成理论的不足,但其缺点是把复杂的物质分配问题过于简单化地概括为收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