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湄洲女发型_船帆髻_海洋文化符号解读.docxVIP

福建莆田湄洲女发型_船帆髻_海洋文化符号解读.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福建莆田湄洲女发型_船帆髻_海洋文化符号解读

福建莆田湄洲女发型“船帆髻”海洋文化符号解读成1,卢新燕2黄(1.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0;2.福建省服装创意设计中心,福建福州350108)*摘要:湄洲女与惠安女、蟳埔女一起被称为福建三大渔女,她们都以漂亮独特的发型和头饰而著称,湄洲女发型“船帆髻”具有典型的海洋文化符号特征,相传为妈祖林默娘所创,又称“妈祖髻”。文章从湄洲女发型特征及其海洋文化符号的寓意进行解析。“妈祖髻”承载着渔女们对妈祖信仰的虔诚和敬意,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键词:湄洲女;船帆髻;海洋文化中图分类号:J5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14)03-0113-04湄洲女是指生活在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女子,是湄洲岛籍女子的统称,当地流传一句民谣“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保平安”,就是形容湄洲女的穿戴,也正因有此特殊的穿戴习俗而被人们列入福建三大渔女。湄洲岛位于福建“黄金海岸”中部湄洲湾口,同时也是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的中部,面积14.35平方公里,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岛屿,在唐代就有湄洲这个名字,全岛南北狭长,长约9.6公里,东西宽1.3公里,海岸线达30.4公里,形状如秀丽的娥眉,有“水中之湄,海中之洲”的美誉,故称为湄洲。湄洲岛离大陆最近文甲码头1.8海里,距离台湾台中港仅72海里,是闽台两省相距最近而又最大的一对姊妹港,自古以来就是闽台交往的海上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遗产地,湄洲岛因是妈祖诞生地而名扬海内外,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诗吟:“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千百年来,朝廷和民间共同尊封的海神妈祖信仰,就是从这里传播到世界各地。湄洲岛上妈祖祖庙后殿石柱上就刻有:“四海恩波颂莆海,五洲香火祖湄洲”楹联,道出湄洲妈祖庙“祖庙”的崇高地位,湄洲祖庙被誉为“东方的麦加”,每年都吸引着百万海内外信众竞相朝拜。湄洲女高贵典雅的“船帆髻”就是相传为妈祖亲自设计,所以又称为“妈祖髻”,祖庙梳妆楼至今还保留妈祖最:2014-04-22*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项目“福建三大渔女服饰文化研究”[2012立项第10号]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黄成(1974—),男,安徽巢湖人,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卢新燕(1974—),女,安徽巢湖人,福建省服装创意设计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服饰文化。113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第28卷初的“妈祖髻”塑像,妈祖是湄洲女的杰出代表,湄洲女善良、勤劳、勇敢、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集中体现在妈祖身上。一、湄洲女“船帆髻”的形成源于特定的海洋环境背景服饰习俗与生活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决定着不同的穿戴习俗,在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中,服饰习俗被视为人类适应环境的标志。“船帆髻”的形状恰似一艘远航的帆船,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海洋是湄洲女生存的环境,船只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海上生存作业的工具,出海的船只载着对生命的希望,归来的船只带着收获与喜悦,船成了陆地与海洋联系的纽带,湄洲女发型也成了她们思念亲人,祝福出海亲人一帆风顺的纽带。湄洲女独特服饰文化的形成受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在长期的海洋生产方式中,她们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潜意识通过从他们的服饰展示出来。先秦时期,福建就是闽越族的集聚地,《越绝书》记载:“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形容古越海洋民族的生活习性,越人,在古汉语里就是一个涉水的代名词。《汉书》里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解放前湄洲岛生产方式,主要是男人出海捕鱼,女人留在岛上织网、养殖海产品,明人顾炎武说:“海者,闽人之田也”。勤劳的湄洲女挽髻盘发是因为日夜不停地忙碌在网场、船头和晒鱼场,能干净利落地劳作,不留刘海是怕头发被海风吹散,影响劳动。早期由于航海技术条件差,人们对洋流、风力、潮汐等海上天文、气象知识缺少认识,台风、巨浪、海啸、暗礁、都会影响船只航行,留在家里的湄洲女们在无尽的担忧和思念中梳起了船帆一样的发髻,寄托对海上渔船亲人的挂念,寄托她们对亲人一帆风顺、平安归来的希望。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如今的湄洲女,出海打渔,卖海产品,开办餐馆、做手工艺品、当导游等等已撑起了生活的半边天,湄洲女“妈祖髻”头饰文化与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密不可分。式由前后两部分组成,额前不留刘海,前半部分头发在头顶上盘一个圆形摞髻,从形状上看,酷似船上的方向盘,盘在发笈里的红头绳被喻为船上的缆绳,圆圈型的摞髻上横插上一根大的银针,寓意船上的桅杆;后半部分头发在头的后中部梳成一个高出七八厘米、成半孤型竖起的类似船帆的发髻,用几个大黑夹子别起来,高高耸起的发束像是升起的船帆,两边各有一根银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