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城记》中果园城的双重性.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果园城记》中果园城的双重性

《果园城记》中“果园城”的双重性 李子春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 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要: 师陀在《果园城记》里面所塑造的“果园城”,具有较为复杂的特点。一方面这种时间上带来的的“今昔之感”让他深深感叹着自己的故乡已经换了面貌,他似乎找不到了那种对故乡依恋的曾经的依托,而这种改变又深深地结合在近现代中国急剧的变迁当中,所以这种“今昔之感”又与“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主题相结合了。另一方面在这种变化当中,传统的乡土世界里,优秀和愚昧都被现代文明给洗涤了,现代文明带来科学的同时也把传统文化里那种人情的温馨给扫荡了,师陀带着思考和遗憾将他的所见所闻写进了小说。 关键词: 果园城; 美与丑; 时间; 乡土; 作者简介:李子春(1992—),女,山东东营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学艺术批评研究。 收稿日期:2016-09-18 Received: 2016-09-18 与中国绝大多数现代知识分子一样,师陀对于“乡土”的感情是复杂的:对故乡深深地眷恋,同时又因其愚昧落后而扼腕叹息,这两种态度交织在一起,造成了“果园城”的双重性。师陀笔下的果园城,是“一切这种中国小城的代表”[1]。师陀由“果园城”这一个小城的变迁,影射整个乡土社会所面临的共同的命运———由传统乡土文化向现代文明的痛苦的甚至惨烈的转变。 一、“美”的“果园城”与“丑”的“果园城” 小说以第一人称———马叔敖的口吻进行书写,跟随他的脚步,来到这个纠葛着欢乐与痛苦的中国小城。“这里的一切全对我怀着情意”[1],但“又是个有多少痛苦的地方啊!”[1]这也是师陀自己的心声。《果园城记》的大多数篇目采用“由美及丑”的模式———先描写乡土画卷中美好的一面,再不动声色地调转笔锋使“丑”的一面渐渐地显露。 这种美丑对比增加了小说的深度,作者不是单纯地表现“美”或“丑”,而是将美与丑一起展示出来。《果园城》一开头就写到,我初次踏上家乡的土地,看到那城坡上密密的没有一点尘土的青草,那跳踉着往城上攀登的雪白的羊羔,一切都是美的。更何况“这里的每一粒沙都留着我的童年,我的青春,我的生命。”[1]这座小城似乎永远都是安闲的,“在任何一条街道上你总能看见狗正卧着打鼾,总能看见猪横过大路”,还有站在家门口头发用刨花水抿得光光亮亮的女人。看到这幸福的人家,这样平和的城,“你定然……会为这景象叹息不止。”[1]可当写到城中的一家———孟林太太和她的女儿素姑的时候,画风突变:孟林太太因为命运不幸而失去生活的精神支撑。素姑了无生趣、憔悴不堪,她是陈旧传统的“父母之命”的牺牲品,她年轻而美丽的生命就这样白白地凋零了。“我感到一阵痛苦,一种憎恶。”[1]乡土社会生活是平静的,人们固守着传统的乡土文明,日复一日,看似安宁,实则压抑人性。落后习俗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愈发显露出它的愚昧和丑陋。作者那种深刻的失望之情在美及丑的对比中更深了。 《葛天民》也是用“由美及丑”的手法表达作者的失望情绪的。葛天民有着顺时乐天的性格和稳定的生活作息秩序,他勤勤恳恳地在农场里工作,似乎一切都是安定的,但让人难以想象的不公命运也会发生在这样一个人身上。当这位老场长在了解农场的现状后,“一种惊骇混合着失望的感情使葛天民的眼睛又大又空虚”[1]。葛天民不应当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淡泊而又与世无争的人也在承受着命运的不公。他倾注了心血的农场被迫拱手让人,并且被搞得面目全非。葛天民虽然面上笑着,但他心里面却很痛苦。从他离开农场后就再没回去过这一点,就会发现他内心的隐痛到底有多重。这种扭曲了的、不和谐的人生遭遇并非多么深重的悲剧,但作者在文章里强烈的美丑对比,使得这最后的伤痛显得愈加凄凉。 师陀对乡土的矛盾心态和复杂感情,使其笔下的果园城美与丑融合在一起,这种不动声色的对比刺激着读者的内心,使作品的内蕴进一步深化。 乡土的美是多方面的。 乡村生活的美。“两个乡下老太太在路上碰面,停下来说话,你远远看去,就是一幅很美的图画。”[2] 这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个画面,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远有近,舒适而惬意。小说中有很多类似描写,例如邮局的老头给一位老太太送信体现的人情美,小渔民讲述“阿嚏”时表现的淳朴美等。 乡村民俗之美。乡村人民带有文化蕴涵的固定的生活方式往往带给我们一种别样的风情,这种带有文化符号的民俗本身就是美的象征。小说中关于民俗的描写并不少,比如有一篇专门讲说书艺人说书时对老百姓的吸引,还有值得注意的是“佛寺的钟响起来了,城隍庙的钟响起来了,天主教堂的钟也响起来。”[1]这里说明当时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进入民间了。 乡村风光的自然美。“空气中弥漫着收割过的谷田里的香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