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膜分离技术.ppt
膜分离技术;纯水;电渗析分离原理图;压力;黎念之?(Norman?N.?Li)??博士小传;目录;1 膜技术概述;1.1 基本概念; 所谓的膜,是指在一种流体相内或是在两种流体相之间有一层薄的凝聚相,它把流体相分隔为互不相通的两部分,并能使这两部分之间产生传质作用。
膜的特性:
◆ 不管膜多薄, 它必须有两个界面。这两个界面分别与两侧的流体相接触
◆ 膜传质有选择性,它可以使流体相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其它物质透过。;膜分离过程原理:以选择性透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边施加一个推动力(如浓度差、压力差或电位差等)时,使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通常膜原料侧称为膜上游,透过侧称为膜下游。; 分离膜种类;高分子膜的分离功能很早就已发现。1748年,耐克特(A. Nelkt)发现水能自动地扩散到装有酒精的猪膀胱内,开创了膜渗透??研究。;1861年,施密特(A. Schmidt)首先提出了超过滤的概念。他提出,用比滤纸孔径更小的棉胶膜或赛璐酚膜过滤时,若在溶液侧施加压力,使膜的两侧产生压力差,即可分离溶液中的细菌、蛋白质、胶体等微小粒子,其精度比滤纸高得多。这种过滤可称为超过滤。按现代观点看,这种过滤应称为微孔过滤。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分离膜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1961年,米切利斯(A. S. Michealis)等人用各种比例的酸性和碱性的高分子电介质混合物以水—丙酮—溴化钠为溶剂,制成了可截留不同分子量的膜,这种膜是真正的超过滤膜。美国Amicon公司首先将这种膜商品化。;50年代初,为从海水或苦咸水中获取淡水,开始了反渗透膜的研究。
1967年,DuPont公司研制成功了以尼龙—66为主要组分的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组件。同一时期,丹麦DDS公司研制成功平板式反渗透膜组件。反渗透膜开始工业化。
; 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膜分离技术真正实
现了工业化。首先出现的分离膜是超过滤膜(简称
UF膜)、微孔过滤膜(简称MF膜)和反渗透膜
(简称RO膜)。以后又开发了许多其它类型的分离
膜。
在此期间,除上述三大膜外,其他类型的膜也
获得很大的发展。80年代气体分离膜的研制成功,
使功能膜的地位又得到了进—步提高。; 具有分离选择性的人造液膜是马丁(Martin)在60年代初研究反渗透时发现的,这种液膜是覆盖在固体膜之上的,为支撑液膜。
60年代中期,美籍华人黎念之博士发现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和油能形成界面膜,从而发明了不带有固体膜支撑的新型液膜,并于1968年获得纯粹液膜的第一项专利。
70年代初,卡斯勒(Cussler)又研制成功含流动载体的液膜,使液膜分离技术具有更高的选择性。;1.3 膜的分类;2. 按膜的分离原理及适用范围分类
根据分离膜的分离原理和推动力的不同,可将
其分为微孔膜、超过滤膜、反渗透膜、纳滤膜、渗
析膜、电渗析膜、渗透蒸发膜等。
3. 按膜的形态分类
按膜的形状分为平板膜(Flat Membrane)、管式膜(Tubular Membrane)和中空纤维膜(Hollow Fiber)。;4. 按膜的结构分类
按膜的结构分为:
对称膜(Symmetric Membrane)
非对称膜(Asymmetric Membrane)
复合膜(Composite Membrane);1.4 膜过滤的基础理论;1.5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表2 几种主要分离膜的分离过程
;;1.6 膜材料;26; 目前,实用的有机高分子膜材料有:纤维素酯
类、聚砜类、聚酰胺类及其他材料。从品种来说,
已有成百种以上的膜被制备出来,其中约40多种已
被用于工业和实验室中。以日本为例,纤维素酯类
膜占53%,聚砜膜占33.3%,聚酰胺膜占11.7%,其
他材料的膜占2%,可见纤维素酯类材料在膜材料中
占主要地位。;1. 纤维素酯类膜材料
纤维素是由几千个椅式构型的葡萄糖基通过1,
4—β—甙链连接起来的天然线性高分子化合物,
其结构式为:; 从结构上看,每个葡萄糖单元上有三个羟基。
在催化剂(如硫酸、高氯酸或氧化锌)存在下,能
与冰醋酸、醋酸酐进行酯化反应,得到二醋酸纤维
素或三醋酸纤维素。
C6H7O2 + (CH3CO)2O = C6H7O2(OCOCH3)2 + H2O
C6H7O2 + 3(CH3CO)2O = C6H7O2(OCOCH3)3 + 2 CH2COOH; 醋酸纤维素是当今最重要的膜材料之一。 醋酸纤维素性能稳定,但在高温和酸、碱存在下易发生水解。
纤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关于印发《关于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司库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的意见》的通知.docx VIP
- 转炉和阳极炉讲解.ppt VIP
- 往届二外小升初分班数学测试卷(有答案).pdf VIP
- 2025年全国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示范班在线考试题库及答案.pdf VIP
-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14表格》2016年1月更新.docx VIP
- 线路题库维护考试题库汇总.docx VIP
- 轮毂设计验证计划和报告(DVP&R).xls VIP
- 2025年国家低压电工作业证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pdf
- 新版GMP口服固体制剂多品种共线生产风险评估报告.pdf VIP
- 重庆某220kv变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精品).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