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áo@①之战》几处注释辨疑_2767.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xiáo@①之战》几处注释辨疑_2767 《xiáo@①之战》几处注释辨疑 韩世龄/汤云航 统编高中语文课本中《xiáo@①之战》一文是选自《左传》记载的秦晋两国之间的一则战争故事。读 后觉得其中的几处注释有些费解,似有提出辨析的必要。 一、“腆”字词义及相关标点 “腆”字是出现在郑国商人弦高偶然遇到将要侵袭自己国家的秦国军队时说的一段话中。1996年版的课本 把“不腆”注为“不体面”;编者对这段话,是这样标点的: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腆”字词义,所见到的训解中几乎都是“厚”和“丰厚”义,没有训解为“体面”的。《方言》、《左 传》杜注、《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新旧版《辞海》和《辞源》以及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等字典 、辞书,或解为“厚”,或释为“丰厚”,均无“体面”一解。只有《说文》说解为“多”,实际也就是丰厚 义。因此,好象没有必要标新立异地去训“不腆”为“不体面”。况且,上述著作中有些就是以“不腆敝邑” 为例证。 那么,高中课本为什么要注“不腆”为“不体面”呢?恐怕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为了把“不腆”与“敝 邑”断开,“不腆”归入上句,从而造成可以把“腆”字“丰厚”义进一步引申为“体面”义的语言环境。但 是,岂不想,尽管也能把上下文讲通,而事实上却违背了当时的语言习惯。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在注“不腆 敝邑”时曾举出一系列例证:“不腆云云,当时客套用语,文十二年传‘不腆敝器,不足辞也;不腆先君之敝 器,使下臣致诸执事以为瑞节’、二年传‘不腆敝赋,诘朝请见’、‘不腆敝赋,以犒从者’、襄十四年传‘ 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汝)剖分而食之’等等皆可证。不但田赋及他物可谦言不腆,人亦可谦言不腆 ,昭三年‘不腆先君之适以备内宫’是也。”杨伯峻所举《左传》诸例中,没有一例是把“不腆”与下文断开 而独立使用的,这恐怕就是当时语言习惯。高中语文课本1996年版为把“不腆”注为“不体面”而把“不腆” 与“敝邑”断开,显然是欠稳妥的。 二、关于“淹”和“淹久”的词义 “淹”也是用在郑国商人弦高遇到秦国军队时所说的一段话里:为从者之淹,…… “淹久”则是出现在皇武子受郑穆公派遣,去客馆给成戍守在郑国的杞子等秦将们下逐客令时所说的一段 话中:吾子淹久于敝邑,…… 高中课本对“淹”和“淹久”分别都做了注释。对“淹”的注释又分两种:一是1990年以前的版本注为“ 久居”;二是1990年以后的版本译为“停留”。“淹久”的注释未见有什么变更,一直是“久居”。对“淹” 和“淹久”的词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在训解“为从者之淹”的“淹”时指出:“淹,久也。成二年传‘ 无令舆淹于君地’,久于君地也。故淹久亦可以同义词连用,宣十二年传‘二三子无淹久’是也。”杨伯峻把 “淹”和“淹久”都训为动词性“久”,即“久居”之义。高中课本1990年以前所注的“久居”,可能就是以 此为依据。然而,1990年以后又为什么改注为“停留”呢?不难看出,编者可能有新的考虑:其一,以为杨伯 峻注的“久”容易被理解为形容词,况且,杨所引用的《左传·宣公十二年》“二三子无淹久”之“淹”,杜 预本来就注为“留”,动词性更明确,于是就改注为“停留”;其二,从情理上看,可能以为注为“停留”才 能显示出弦高的机智,否则,从弦高口中说出秦军要在郑国“久居”就等于揭穿了他们侵袭郑国的阴谋,这又 何谈机智呢? 前一种考虑恐怕有些多余。从“淹”的词义引申情况看,除个别用例外,大都一直保留着动词义。按《说 文》,其本义为水名。由水名引申为“浸渍”或“淹没”义,《玉篇》:“淹,渍也。”《楚辞·刘向〈九叹 ·怨思〉》“淹芳芷于腐井兮”之“淹”,王逸注:“渍也。”《礼记·儒行》“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乐好 ,见利不亏其义……”之“淹”,郑玄注为“浸渍之”,孔颖达疏为“言乐好之事,易以溺人。”其“溺”, 即淹没义,这里用的是比喻引申出的沉溺义。“淹没”又可引申出“滞留”义,《左传·宣公十二年》“二三 子无淹久”之“淹”,杜预注为“留也”。“滞留”本来就是长久停留的意思,因此,又可引申出表示时间的 久长义,《尔雅·释诂下》:“淹,久也。”《公羊传·宣公十二年》“王师淹病也”之“淹”,何休注为“ 久也”。通过简单疏理,不难理解,除最后《公羊传》一例属形容词外,其余引申义皆为动词。虽然杨伯峻训 解“无令舆师淹于君地”之“淹”为“久”,但从其译文为“久于君地”看,仍是动词义。显而易见,与“为 从者之淹”的“淹”一样,都可以训为动词义的“久居”或“久留”。所以说,1990年以后的高中课本改注“ 久居”为“停留”似可不必。 第二种考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