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中西北边疆的“塞”及其夷夏之辨.pdfVIP

唐代文学中西北边疆的“塞”及其夷夏之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年 1月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5 第33卷 第 1期 Humanities SocialSciencesJournalofHainanUniversity Vol_33No.1 唐代文学中西北边疆的 “塞’’及其夷夏之辨 田 峰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伊犁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新疆 伊宁835000) [摘 要]地理是中国古代区分夷夏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自先秦以来人们习惯以特定的地理区域来 认识夷夏。唐代依然延续了先秦的传统,一方面以文化为核心来 区分夷夏,另一方面不断变化的地理疆 界也成了唐人感知夷夏文化重要的标准。在唐代的诗歌中,一些重要的 “塞”成了时人感知夷夏文化的 典型意象。西北边疆的一些地理文化之 “塞”也常常成了文学书写者所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唐代文学 家对西北之 “塞”的地理文化感知,欲探讨唐人观念世界中的 “塞”以及夷夏之辨。 [关键词]边塞;陇山;关山;夷夏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710(2015)01—0068—07 夷夏之辨是中国古代典籍中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这当然与中国自古以来众多部族错综杂居的现实 密切相关。可以说 ,自有了以中原为地理核心的华夏,也就有 了夷狄。先秦古籍中常常将蛮夷戎狄与华 夏对举,至少说明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有了一套区别夷夏的标准。 《尚书 ·禹贡》已经将疆域分为甸、侯、 绥、要、荒五服…,其中要服和荒服为夷狄所居之地。这种以五服制划分疆界的原则,绝非是实际夷夏地 理关系的体现,而更多的则是以中原文化为本位理想的疆域构想。其实,从整个世界的疆域来看,任何地 方都可以作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但是人们在实际的认识中总是惯于以本族文化为本位来建构地理形势。 《左传》中关于夷夏关系的讨论颇多,但尚无明确的地理意识来区别夷夏,而是以 “礼”为核心来区分夷 夏 。以较为明确的地理方位意识区分夷夏则大致是从战国开始的,大约成书于战国末至秦汉的 《礼记》 已经明确以“东、南、西、北”四方位配以 “夷、蛮、狄、戎” 。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关于夷夏的辨别主要是 从文化与地理两个方面着手的。无疑这种观念对先秦以后的夷夏观念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唐代关于夷夏的讨论以先秦时期的夷夏观念为基础,地理与文化因素依然是区分夷夏的重要标准。 就南方而言 “岭”作为重要的地理文化疆界,是唐代南部最主要的夷夏界线 J。以北方而言,笔者以为最 主要的夷夏界线是 “塞”。“塞”本身并不是地理界线,而主要指一些军事防御堡垒,这些军事堡垒随着国 家边防形势的盈缩不断变化。由于塞在地理上处在边关,人们往往在塞外有完全不同的地理文化感知, 这 自然使 “塞”这一文化意象具有了地理界线的性质。唐代西北地区的塞随着国家军事形势和疆土变化 也不断变化,有时候以军事征伐 占据点作为 “塞”,有时候则以天然的地理屏障作为 “塞”。而不同的群体 对塞的感知也是不同的,如同一时期去过西域的人与未去过西域的人各 自对西域的地理文化感知有很大 差异,唐代不同时期的人对塞的感知也不尽相同。之所以以“塞”作为关照对象,就是因为这一意象的内 涵是不断变化的。唐人对塞的地理文化感知往往是极为复杂的,而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可以从文化史的角 [收稿 日期]2014—06—20 [基金项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 目(13YJC751051) [作者简介]田峰(1980一),男,甘肃会宁人,南京大学文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 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① 《左传》定公十年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春秋左传 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 1587页)相反,夷狄无礼仪之盛,故谓之夷狄。对于 “非礼”的夷狄不仅以之为贱,而且要 对其 “不恭”进行武力征伐。僖公 “二十七年春,杞桓公来朝。用夷礼 ,故日子。公卑杞,杞不共也。”“秋,入杞,责无礼也。”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 443—444页)刘师培也以为 “夷夏之防”的重点在于典

文档评论(0)

精品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