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视可治性神经遗传病的早期
重视可治性神经遗传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传统观点认为: 神经遗传病是不可治的
在教科书中,治疗只写“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临床上,有一较普遍的现象,认为神经系统遗传病诊断了也不能治疗,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细心的询问家族史,探讨改善症状的方法
诚然,神经遗传病治疗非常困难,相当一部分疾病至今仍不可治,如FALS,被称为“绝症”
;概 述;众所周知,当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治疗就很困难
Pompe出现明显肌萎缩
Wilson病出现明显关节挛缩
苯丙酮尿症出现智能障碍
很难改善已经损伤的组织或器官
;为什么要强调可治性神经遗传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早期诊断应注意的问题;又称伴有明显昼夜波动的遗传性进行性肌张力障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致病基因: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Ⅰ(guanosine triphosphate cyclohydrolase, GCH1)基因;致病基因:GCH1基因:
染色体14q22.1
基因组长度为32kb,含6个外显子
编码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I(GCH I);GCH1是四氢生物喋呤(tetrahydrobiopterin, BH4) 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
TH 是儿茶酚胺生物过程中的限速酶,催化儿茶酚胺生物合成的第一步,即将左旋酪氨酸转变成左旋多巴,其正常功能的发挥需要辅助因子BH4的参与,BH4减少导致多巴胺合成不足,引致本病;DRD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主要的临床表现:
四肢和躯干的肌张力障碍
呈昼夜波动
小剂量多巴丝肼(62.5mg bid)治疗有戏剧性的改善,并可长期维持
DRD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对治疗的反应及基因检测
;又称酸性α-葡萄糖苷酶缺陷症,或称Pompe病
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致病基因:酸性α-葡萄糖苷酶基因 (acid alpha- glucosidase, GAA)
;致病基因:GAA基因
染色体17q25.2-q25.3,
基因组长度约为20kb,含20个外显子,
编码酸性α-1,4-葡萄糖苷酶,或称酸性麦芽 糖酶
(acid alpha-glucosidase, GAA)
该酶的缺乏主要引起肌肉中糖原在溶酶体中沉积、溶酶体酶的释放导致一系列的细胞结构破环,从而引起各种临床表现
;图A. 股四头肌 HE染色可见许多大空泡样变肌纤维,部分肌纤维内 有异染物质
图B. PAS染色示部分空泡样变肌纤维糖原明显增多,并溢出在肌纤维周围(B) ;根据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和病情的的严重程度,本病分为3型。;Pompe病诊断:
临床表现
心电图异常表现,心酶增高
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中酸性α-葡萄糖苷酶活性降低或完全缺乏
基因检测可确诊;治疗:酶替代疗法
myozyme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运动功能,早期使用可以逆转肌肉损害,细胞内糖原沉积减少[6]。
;又称Anderson-Fabry病
弥漫性体表血管角质瘤病(angiokeratosis corporis diffusum)
α-半乳糖苷酶(alpha-galactosidase A enzyme,α-Gal A)缺乏症
呈X连锁隐性遗传
由α-半乳糖苷酶基因突变所致;致病基因:α-半乳糖苷酶基因
定位于Xq22.1,
基因组长度为12kb,cDNA1290 bp 含7个外显子;左图:血管内皮细胞肿胀伴空泡样变( PAS染色) ?? ??
右图:电镜示 血管内皮细胞( N) 胞浆内可见大量髓鞘样小体 ;左图:肾小球足细胞胞质中大量致密的嗜锇性髓鞘样包涵小体, 圆形, 明暗相间, 呈板层状, 外有单位膜包绕(EM ×3150)
右图:髓鞘样包涵小体(EM ×10 000)
;男性多见 ,儿童和青少年期发病
神经系统外表现 :
皮肤血管角质细胞瘤
紫红色血管瘤样丘疹,压之不褪色,多见于阴囊、臀部和四肢,呈对称性分布
肾损害
主要表现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多数患者在30~50岁有蛋白尿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
;左图:背部密集分布的暗红色丘疹;
右图:阴囊表面散在暗红色丘疹;神经系统外表现:
心血管系统损害
心绞痛、运动不耐受、左心室肥大、向心性重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结构改变、心电图PR间期缩短等,但冠状动脉、心脏大小、血流动力学未发现明显异常。
眼部表现
角膜混浊、
白内障、视网膜动脉曲张等
;神经系统表现:
发作性周围神经性疼痛
多数患者40~50岁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表现为眩晕、复视、共济失调等后循环缺血的症状体征
对原因不明的青年卒中,应当考虑到Fab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