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然 审视生命.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尊重自然 审视生命

尊重自然 审视生命 ——北川地震遗址观后感 ○ 姚天文 在四川绵阳采访期间,听说“5·12”汶川大地震后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城已整体作为地震遗址被加以保护,同时作为参观景点和科普教育基地。虽然那段带给中华民族无尽伤痛的灾难已整整过去五年,但强大的好奇心仍驱使我们去零距离地触摸那段历史,回顾那场灾难。   从绵阳市区出发,驱车约两小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现代化的小县城,宽阔整洁的马路、规划整齐的绿化带以及崭新舒适的楼房——这便是重新选址建设的新北川县城。我注意到,这座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新城人迹稀少,这似乎在告诉我们,五年时间远远不足以让这座曾经历惨痛遭遇的城市来抚平伤口。   到达北川地震遗址后,我们步入了1.7公里的参观路线。也许,1.7公里对于平时的散步而言,并不漫长;但这里的1.7公里行程,却让我感慨万千,不堪重负,因为它是庄严肃穆,沉痛凝重的。这里的画面和场景带给我的视觉与心灵的震撼已完全不能用满目疮痍、断壁残垣、千疮百孔等字眼来形容,因为在那一片片废墟下掩埋着多少无辜的生命,那一块块滚落山崖的巨石挡住了多少通往希望的道路;那祭奠墙上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已成为多少家庭永远的痛。   在1.7公里的路线中,有粉碎性坍塌的房屋,有倾斜未倒的建筑,有下层深陷地表的校舍,也有层层叠加倒塌的楼房,地震带来的巨大威力和破坏力让人无法想像。面对这些千奇百怪、丑陋无比的建筑,我的脑海中像电影画面般再现了五年前那毁灭性的场景,但内心却不敢、更不忍去还原那真实而残酷的一幕。   在整个行程中,有两处建筑让我悲伤得难以自持,如果它们还能称得上是建筑的话。一处是北川中学的一个校区,在乱石堆上,保留学校痕迹的东西只剩两件,一件是旗杆,另一件是篮球架。据介绍,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全校除了30多名正在操场上体育课的师生幸免于难外,其余500多名师生瞬间被压在倒塌的校舍下,无一生还……望着孤伶伶的旗杆和篮球架,我再也控制不住心中的悲痛,泪水夺眶而出,那是500多条鲜活的生命啊,竞会以这种方式瞬间消失?!另一处就是“5·12遇难同胞纪念碑”前那座“万人坑”。据介绍,地震后由于道路阻塞,运输困难,大量尸体来不及火化和安葬,为杜绝灾后传染病暴发,临时决定将处在城市中心的原一大楼待建基坑作为尸体掩埋地,坑内当时共掩埋尸体9000余具……望着地震遗址中这座最漂亮的草坪建筑,我再度哽咽。   离开北川地震遗址时,天空下起了大雨,这也许是在告诉我们,今天是在接受一次活生生的生命洗礼和教育,我们不仅需要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更应该尊重、保护孕育了生命的大自然,绝不能漠视她对人类巨大的影响力。当汽车再度驶入新北川县城时,望着被雨水冲刷得愈显整洁的马路和楼房,我的心豁然开朗,仿佛一道灿烂的曙光出现在眼前,因为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巨大成就中,我充分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感受到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巨大力量,是党和政府给了灾区人民新的希望和新的生活,是来自社会各界的大爱给了灾区民众重建家园的信心。 坚强勇敢的北川人民,勤劳善良的羌族儿女,我为你们祈福,愿你们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珍藏的记忆 ○ 张 宇 上海农场成立六十余年了。我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这方水土养育了我们,她伴随着我们成长,有许多事值得我们珍藏。前几日,老同学回农场,大家围桌而坐,谈起了陈年往事,多有感慨。   上海农场地处苏北,农场的人员都来自五湖四海,所以语言、着装、饮食、习惯不尽相同。虽然不能彻底相融,但也互不排斥,大家在一个不大的空间生活,其乐融融,好不自在。   首先是语言:南方人吴侬软语,慢节奏,慢条斯理;北方人性格粗犷,快节奏,风风火火。两种性格取长补短,生活在一起,格外有意思。上海农场有一种特殊的语言,就是以上海话为主,夹杂着各地的方言。作为土生土长的农场人,这种话对于我们再熟悉不过。现在农场引进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所以语言词汇更加丰富,听起来味道更浓,更加有趣。   其次是穿着:农场人在服装上是比较仔细的,即使是在条件艰苦的五六十年代,农场人的服装做工还是比较讲究的,上海比较时兴的服装在农场很快就会流行,大家都会赶赶时髦,追求时尚。现在农场条件更好,在穿着方面更讲究品质。   再谈饮食:农场初期是食堂制,以满足温饱为主,家里每月能开荤一次就已很让人满足了。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也讲究起来,同事朋友的聚会、生日,在饭店里摆上几桌已是很平常的事。大家的需求是要吃得好,吃得精,对身体健康有利的食品,更是倍受欢迎,贵一点也不吝惜。   还有居住:五十年代的农场居住条件很差,大多数是简陋的草房,房间内的设施很简单,家具是一张方桌、几条长凳,再加上几个木头箱子。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现在的农场居住条件得到彻底改善,房屋装修质量越来越好,居住环境经过重新布局,显得更加合理、规范,整个小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