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行为公定力概念的源流——兼议我国公定力理论的发展进路[法律法规分析].pdfVIP

行政行为公定力概念的源流——兼议我国公定力理论的发展进路[法律法规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行政行为公定力概念的源流——兼议我国公定力理论的发展进路[法律法规分析]

当代法学 (双月刊) 2010年第3期(总第 141期) 行政行为公定力概念的源流 — — 兼议我国公定力理论的发展进路 王天华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2249) [摘 要】行政行为公定力概念经历了从实体性公定力到程序性公定力的理论转换,前者是以公 权力的先验优越性原理为基础,而后者强调公定力概念的实定法属性。程序性公定力概念将公权力的 先验优越性因素予以剔除,使撤销程序的排他性成为公定力的实定法基础与核心内涵。从行政行为公 定力概念的变迁过程来看,我国的通说性理解作为一种保守的实体性公定力概念,包含着公权力的先 验优越性因素,欠缺实定法依据、甚至与我国的实定法存在明显抵触的侧面,亟需扬弃。 [关键词]行政行为;公定力;实体性公定力;程序性公定力;撤销程序的排他性 [中图分类号]DF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81(2010)03—0013—10 [收稿 日期]2009一l2—05 [基金项 目】中国政法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 目:社会转型期的法治政府建设与公民 权利保障 [作者简介】王天华 (1969一),男,河北宽城人,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一 、 问题 的提 出 行政行为是行政法学的核心概念,公定力是行政行为最重要的一种效力。所 以,公定力亦为 行政法学的核心理论问题。但关于行政行为的公定力原理,我 国目前的理论状况却不能令人满 意。 目前我国关于行政行为公定力的通说性理解是: (1)公定力是指行政行为 “一经成立,不 论是否合法,即具有被推定为合法而要求所有机关 、组织或个人予以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 (2)作为一种对世的法律效力,其实质是 “经法定程序 由法定机关推翻前”的合法性推定; (3)之所以有这种合法性推定,“是因为社会对行政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应予充分信任和尊重,从 而稳定权利义务关系”;(4)所有行政行为,包括无效行政行为,都具有公定力。① 应当说,目前这一通说理解存在 “重大且明显”的问题。首先,既然行政行为被推定为合 法,那么在行政诉讼 中理应 由原告对行政行为违法事由承担举证责任,就像在刑事诉讼 中遵循对 被告的 “无罪推定”原则而由原告对犯罪构成要件承担举证责任那样。而通说性理解是将行政 ①参见姜明安主编:(I5-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 240—241页 (叶必丰执笔)。 · l3 · 当代 法 学 行为合法性推定与 “行政主体负举证责任原则”相提并论的。[1] (P91)这一问题很早就已被 学者指出,[2](P55) [3](P76)但至今未见学界作出有说服力的回应。其次,既然公定力是 行政行为效力的一种,那么无效行政行为就不应有公定力,因为说 “无效而有公定力”等于是 说 “无效而有效”,明显自相矛盾。同时,我国 《行政处罚法》第3条第2款规定: “没有法定 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同法第49条规定: “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当场 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不出具财政 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从这些规定来看,这一理论构造中的 (4)与我国的实定法明显抵触。 由于目前通说性理解存在诸多偏差,所以很多学者对其提出了质疑和批判,有的学者甚至主 张干脆放弃公定力概念。如沈岿在罗列了公定力理论所面对的 “挑战”之后指出: “唯有在技术 规范层面进行一种系统的整合,才可使公定力理论的原理得到充分的支持”。[2] (P78)何海波 在考察行政行为对民事审判的拘束力问题时认为: “行政行为效力理论提供了一种讨论问题的视 角,但它本身并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4] (P112)刘东亮则提出了非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