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律宣教制度及其主要特征.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法律宣教制度及其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法律宣教制度及其主要特征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07年第4期(总第103期) 中国古代法律宣教制度及其主要特征 范忠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文化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中国古代的法律宣教制度,是封建集权政治体制下的法律宣教制度,是封建宗法家长制之下的 法律宣教制度,是小农经济背景下的法律宣教制度.这一制度的最鲜明特色是:法律的宣教与德教不分,与 家长制权威的宣示不分.法律宣教,被视为君父命令的传达,被视为家长向子孙进行训诫.宣教不在乎法律 是非的认定,法定权益标准的普及,不在乎让法的科学规则成为社会生活的科学化指南,而在于让人民按照 纲常塑造自己的道德,成为安分守己的良民.这种宣教活动,很少让我们感到有社会生活的科学规则,社会 争讼的判断标准和解决办法的推广普及的属性,更多看到的是对人民道德训诫和日常行为威慑约束的属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法制;法律宣传;法律普及;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D90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951(2007)04—0023—05 令人民知法守法,历来是封建王朝强化治安的 首要任务.近代革命以前数千年里,中国各代王朝 在宣传普及法律,惩警百姓这一方面创设或形成了 许多制度或惯例.本文拟对这些制度惯例作一个大 致梳理,并初步探讨这些制度和惯例的主要特征. 这一探讨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 神. 一 ,周至秦的法律宣教制度 《周礼》的书法象魏之制,可能是最早的法律 宣教普及制度.《周礼》天官冢宰,地官司徒,夏官 司马,秋官司寇,均有于正月之吉布治,布教,布 政,布刑于邦国都鄙的职责或任务.四者还分别 要将他们的治象之法,教象之法,政象之 法,刑象之法悬于象魏,使万民观治(教, 政,刑)象,挟日而敛之.此即悬法象魏之制 度.一般认为,这一制度就是将国家法条律文于王 城宫门两侧悬而布告万民.这仅仅是在天子首都宣 传法律的方式. 至于在邦国都鄙即诸侯国的首府和乡村地 区如何布教,布刑,邦国的都是不是也有 象魏并于此悬布法律,在没有象魏的鄙(乡 村)如何宣传法律,《周礼》中并无明确记载.但是 从《周礼》的有关记载可以猜测:大概是先传法给地 方官长,然后由官长传达给百姓.此即所谓:乃施 教法于邦国都鄙,使之(官员)各以教其所治之 民.ll其具体做法,据《周礼》所言,大概有三.其 一 ,如小宰,小司徒,小司寇正岁(月)则帅其属 (吏)而观治象,教象,刑象之法,振(敲)木铎以徇 (令)部属日不用法者,国有常刑,然后又令群 士,乃宣布于四方,宪刑禁;其二,如乡大夫受 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 治;其三,如州长各属(聚)其州之民而读法,党 正,族师属民而读邦法.此外,在秋官中还有 似乎是专掌宣传法律(或至少办理与此相关的司法 行政事务)的两种职务:一是士师,其职责是掌 国之五禁……皆以木铎徇(遍告)于朝,书而悬之门 间.……正岁,帅其属而宪禁令于国及郊野.二 是布宪,其职责是掌邦之刑禁.正月之吉,执旌 收稿日期:2007—03—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 05JZD0006) 作者简介:范忠信(1959一),男,湖北英山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3 节以宣布于四方,而宪邦之刑禁,以诘四方邦国,及 其都鄙,达于四海_4. 春秋时期的法律公布宣传,现在所知,主要用铸 刑书于铜鼎的形式.前536年,郑国相子产命人将 刑书铸于鼎.晋国大夫叔向致函子产,大加指责,认 为这样做破坏了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的传 统,认为这样将使百姓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狡猾难 治: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 尽争之.前513年,晋国赵鞅,荀寅两位执政也 铸刑鼎,着范宣子所为刑书焉,引起了孔子的强 烈反对.孔子认为公布刑律是抛弃了从前贵贱不 愆的度(准则),危害很大,民在鼎矣,何以尊 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_67这两 次铸刑鼎,前后相隔二十余年,惹得两位以卫护礼教 着称的贵族大夫的大加指责,不约而同,这很是奇怪 的.现在看来,二位圣贤所反对的,是铸刑鼎公布法 律这件事本身,还是仅仅反对公布不良的法律?至 今无法判定J.但铸刑书于鼎作为当时的宣布法 律方式之一应是无疑的. 战国时期最值得注意的是以吏为师的法律 传布方式.商鞅最早主张设掌管收藏法律解答法条 的专官,日法官.他主张,法令必须藏于官府,为 法令为禁室,有铤钥为禁而以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 室中,封以禁印.在法律藏于官府情形下,如何让 民众知道法律?商鞅主张为法令置官吏,朴(老 实)足以知法令之谓者,以为天下正.这种专掌法 律之官(吏),如何具体设置?商鞅主张,天子置三 法官,殿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