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 阳芳 (广西桂林市妇幼保健院药剂科 广西桂林 541002)   【摘要】目的 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成因及中药的优势,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方法 通过查阅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及中药治疗、保健方面的优势的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中药不良反应和优势。结果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与中药治疗、保健方面的优势相比是微小的。结论 应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既要保证临床用要安全有效,又要发挥中药的作用与优势。   【关键词】 中药 不良反应 优势   【中图分类号】R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053-02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魁宝,是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几千年来,中药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保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近年来关于中药的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屡见不鲜。如近期不断报道的云南白药事件,因过量服用云南白药而出现死亡的个例及出现的一些副作用、不良反应的报道。   1、中药不良反应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最早的药学文献《神龙本草经》将中药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有毒或无毒,斟酌使用;下品多具毒性,不可久服[1]。下品如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雄黄、红粉、轻粉等28种药典记载的毒性中药。云南白药因处方保密未公布其成分中含有制草乌成分,而导致医生给换患者过量服用,而出现一例死亡的不良反应报道。而认为无毒的上品人参经药理实验证明可诱发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症状。出现类似于皮质类固醇中毒症状,如皮疹、食欲减退、低血钾等症状。可引起性早熟或雌激素样作用。出血是人参急性中毒的特性[2]。中品中的麻黄也被药理实验证明有成瘾、精神兴奋、失眠等不良反应[3]。   2、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1)中药品种由于历史原因,品种繁多,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一种中药来源不同,不仅所含化学成分及药效有差异,而且毒性强弱也不相同。如木通有川木通和关木通之分,川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等地。毒副作用很小。而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主产于东北三省,主含有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可损伤肾小管及肾间质,长期服用,甚至会导致肾功能衰竭而死亡[4]。   (2)中药用量超出药典规定剂量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如辛温解表药中的细辛,常用量为1—3克,而在一些中药处方中的用量为9—10克,甚至20克。现代药理实验证明;细辛煎剂给小鼠灌胃、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2.38克/公斤及0.78克/公斤。细辛少量长时间喂饲猫及家禽,可引起肝肾脂肪病变。细辛每日用量超过20克时,可有口唇、舌间、指间发麻感,对肾脏有毒性,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5]。具有“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的温里药制附子常用量为3-15克,虽经炮制后毒性大大降低,但其用量超过其常用量的数倍时,极易引起中毒反应。其毒性主要由附子中的乌头碱引起。现代药理实验证明,乌头碱0.2毫克即可引起中毒,致死量为3—4毫克,主要以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中毒症状为主,常见有恶心、呕吐、全身发麻,尤其对心脏的毒性较大。心电图表现为一过性心率减慢[6]。   (3)配伍不当。历代医学、药学家在实践中对中药的毒副作用已有认识,总结出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等中药配伍理论来减少毒性,增强疗效。配伍得当,可使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如四逆汤方剂中用制甘草来缓和制附子的毒性及峻烈之性并可调和药性,使药力作用持久,制约了附子的毒性。对某些相恶、相反的药物要避免同时使用,否则会降低药效或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如乌头与瓜蒌、贝母、半夏、白芨、白蔹同用会致毒性增加;甘草与甘遂、大戟、芫花同用;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白芍、赤芍与黎芦同用,均会使毒性增加,引起中毒反应。   (4)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为防虫、防霉使用过量的硫磺熏蒸中药。   (5)煎煮、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引起。   (6)其他。药不对证、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也是引起中毒、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   3、中药的优势   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中药能调节人的植物神经系统,寒证或热症的病人分别用温热药或寒凉药治疗后,其植物神经功能逐渐转向正常化。中药还能调节人的内分泌功能,大多数温热药对内分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寒凉药则使内分泌受到抑制。中药还能纠正异常的能量代谢,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温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许多寒凉药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并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如喜树、穿心连、蛇舌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