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要点PPT
三点步 先迈出双拐,后迈出病足或不能负重的足, 最后迈出健足。主要用双拐支撑体重,免 去或减轻病腿的负担。 四点步 步行次序为迈左拐、迈右腿、迈右拐、 迈左腿。方式接近自然走路,稳定性 好,但速度稍慢。 康复程序:D-1至2 观察切口 加强上肢活动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坐位拍背、咳痰 下肢尽量保持伸直 康复程序:D-3 拔除引流管、拍X光片复查 CPM功能训练 被动屈曲膝关节(床边坐) 下地站立 屈/伸膝关节(主动+被动) 康复程序:D-4至7 借助双拐、习步架适度行走 CPM+主动屈膝 股四头肌肌力训练 康复程序:D-8至14 CPM+主动屈膝90? 加强肌力锻炼 功率自行车练习15-20′/2组 练习日常生活活动 上/下楼梯 关节活动度的方法 根据是否借助外力分: 主动运动 助力运动 被动运动 根据是否使用器械分: 徒手运动 器械运动 伸膝功能训练 伸膝功能大于屈膝功能 伸膝不良可造成术后应力集中,膝关节疼痛,关节肿胀;长期假体松动。 牵引 定义:使用外力使关节和相关软组织得到 持续的牵伸。 关节牵引的作用: 解痉镇痛/松解粘连、 牵伸挛缩/加大关节间隙 - 力量:自身体重,外界力量 - 方向:与肌肉或软组织挛缩的方向相 反 牵引 日常生活膝关节活动度Kettelkamp1973 67° 83° 84° 93° (105°最好) J Bone Joint Surg Am. 1970;52:775-790 Phys Ther. 1972;52:34-43 屈膝功能训练 1、主动活动 2、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器(CPM) 研究证明,CPM 有助于静脉 和淋巴回流, 减轻患肢肿 胀, 避免静脉血栓的发生, 减少止痛剂的用量, 防止 粘连, 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CPM的使用 术后三天开始使用,初次使用为30?,每天增加10?,一小时/次,两次/日。术后两周100?。 Johnson等研究表明,术后 3 d内CPM运 动范围超过40°,可导致手术创口皮缘 血氧分压明显降低,不利于创口愈合。 CPM机的使用目前仍然存在争议。尽管大多数关节中心都将术后CPM训练作为一种常规的康复手段,但也有学者指出,CPM可能造成伸膝装置松弛、肿胀和股四头肌反射抑制等不良影响。 但对不使用CPM机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床上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床边膝关节的屈伸锻炼; 床上侧身膝关节屈伸活动功能锻炼,必要时应采用医生被动活动 3、手法被动活动 关节在无痛情况下进行可能达到的极限范 围的缓慢渐进性牵拉。 手法的应用 手法操作的运动方向 手法操作的程度 治疗疼痛时,应达到但不超过痛点。 治疗僵硬时,应超过僵硬点 治疗反应 24小时之内应减退 Ⅰ级 Ⅱ极 Ⅲ级 Ⅳ级 起始端 终末端 手法力量的分级 手法应用的选择 1、2级:治疗因疼痛引起的关节活 动度受限。 3级:治疗关节疼痛并拌有僵硬的关 节活动度受限 4级:治疗关节因周围组织粘连、挛 缩而引起的关节活动度受限。 肌力训练 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靠其周 围的肌肉力量来维持, 增加股四 头肌尤以股内肌肌力能够增强关 节稳定性, 减少并发症, 加速膝 关节功能康复。 肌力练习的作用 防止失用性肌萎缩,特别是肢体制动后的萎缩。 防止因肢体创伤、炎症时疼痛所致反射性地抑制脊髓前角细胞的肌萎缩。 通过选择性增强肌肉,调整肌力和改善拮抗肌平衡,加强关节的动态稳定性。 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肌肉的收缩方式 1、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关节不活动, 张力增加。等长抗阻训练可在短期内增加肌力。 2、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长度改变,引起关节活动。 向心性收缩: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接近。容易控制,如上楼。 离心性收缩: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分离。不易控制,如下楼。 3、等速收缩:肌肉收缩时速度不变。一般是由仪器提供可随肌肉收缩而产生相应的阻力,使收缩的角速度不变。如CYBEX。 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的比较 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 增强肌张力 ++++ ++ 练习关节活动度 — + 设备要求 无或少 较多 全身疲劳程度 不显著 显著 动作的复杂性 低、易掌握 较难 练习效果 出现慢 较快 制动时可否进行 可 否 运动量=运动时间+强度 初次限制在最小程度,小量渐进 根据运动后及次日反应,增减运动量 均匀分布运动量,予以短时间休息 根据不同康复时期及功能情况,调节运动强度、时间、方法 与长时大量相比,每日短时运动效果更佳 注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