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设计
大港三中王玉环
本节课标:
1、复习背诵李清照的《声声慢》及其他学过的作品。
2、解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诗人引用典故的含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3、赏析本首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4、背诵这首词。
学习重点:
1、词中运用典故的含义
2、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感
3、本首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
1、诗人引用典故表达的情感。
2、本首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背诵这首词。
指导学法:
诵读法和讨论法
教具和课件使用:
ppt幻灯片
课型:新授课。
指导学习过程:
一、学生课前演讲及学生点评
二、检查背诵《声声慢》《如梦令》(1、2)《一剪梅》《武陵春》
三、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齐读全词,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词的大意。
(二)再读全词,结合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理解题目的含义。
题目含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题目。意思是,在京口北固亭这个地方怀念古人古事,抒发感慨。
(三)解读词的上阕。(边读边思考相关问题。)
1、齐读词的上阕,找出作者追怀了哪些古人?
学生回答:孙权、刘裕。
学生读相关语句,明确哪几句写孙权,哪几句写刘裕。
2、作者为什么想起了这两位古人?
教师提示:结合书下注释,找二人的相似点。
明确:
A、都与京口北固亭有关;
B、都与顽强抗击北面的入侵者有关 。
3、作者对这两位古人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赞颂、钦佩
4、作者赞颂这两位前代的君王,用意何在?
教师提示:注意“无觅”等赐予。
明确:慨叹像孙权刘裕这样的敢于抗击北面的入侵者,勇于北伐收复中原的君王现在太难找了。叹惋当朝的统治者没有昔日孙权刘裕的英雄气魄与理想,不思收复失地。
5、在齐读上阕的两组句子,体会诗人对古代英雄的赞颂与对当今君主的叹惋的情感。
6、背诵上阕。
(四)解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相关问题。)
本词用典故极多,齐读下阕,,找出用了几个典故。
教师提示:
运用典故,指的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运用了三个典故。
1、解读第一句。
(1)齐读引用第一个典故的相关语句,结合注释,理解这个典故的意思。
(2)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教师提示背景:
当时执政的韩佗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决定北伐。于是起用辛弃疾到镇江任知府。辛弃疾到任后,积极备战,但不同意韩佗胄立即北伐的主张,韩佗胄听不进他的劝告,后来把诗人调离镇江,不久找了个借口,免了诗人的官职。
学生讨论后,明确:
引用这个典故的用意:
讽谏韩佗胄,劝他不要草率出兵,以免北伐失败。
2、解读第二句。
(1)齐读第2句,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义。
(2)诗人写此句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四十三年前至今,抗金仍然未果,壮志仍然未酬,金兵洗掠扬州的惨景依然历历在目。
望中原沦陷地,收复失地的壮志犹存。
3、解读第三句。
(1)学生找出引用第二个典故的语句,齐读,理解典故含义。
“可堪”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哪堪、怎堪、不能忍受。
(2)作者不忍看的是什么?
教师提示:
A“佛狸祠”是什么?——入侵者在占领地建立的皇帝行宫。
B、神鸦到庙里吃祭品,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百姓去供奉祭品;
C、社日那里有祭神的鼓乐声,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百姓去祭神。
(3)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是不堪回首的事呢?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A或B
A、沦陷区的百姓被逼着祭拜入侵者的祠庙诗人为这些百姓痛苦,急切地想收复失地,使沦陷区的人民自由。
B、沦陷区的百姓已屈服入侵者的统治,已甘心做亡国奴。这使诗人非常 痛心,也急切盼望收复失地,挽回民心。
无论A或B,都表明诗人要收复失地的急切心情。
4、解读第四句。
(1)学生找出引用第三个典故的语句,齐读,理解典故含义。
明确:
统治者想起用廉颇。
(2)作者引用此典故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提示:注意“凭谁问”三个字。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慨叹自己虽已年老却仍有报国之志,可惜无人来问,统治者不想起用他。表达了诗人的愤懑之情。
(五)再读下阕的四个句子,结合大意,背诵下阕。
(六)概括本词的主旨
教师提示:
概括词的主旨的方法:
从三个方面:1、词的内容 2、写作背景 3、作者的思想经历 (即结合文本,知人论世。)
具体到本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1、诗人在京口北固亭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
2、诗人由此想到了什么?
3、诗人由此抒发的感慨是什么?
明确:
3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