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中国画的审美意境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谈中国画的审美意境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摘要:中国画的发展,从先秦到当代,逐渐酿就了中国画诗性特质,从自然生命到艺术的生命,从自然美到艺术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国画与其相关的诗学、哲学等相关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意境,这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类别的重要审美特征。
关键词:中国画;诗画结合;意境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87-01
“意境”,也叫有情之境,是客观与主观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景的统一。它是我国古典美学思想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话题。从艺术思想来看,一切艺术都讲究艺术美。“意境”最能体现中国画艺术美的重要特征,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主要标准。
意境理论,在我国古典诗歌理论中出现较早,历代皆有人论及。早在唐代杜甫在《丹青引》中,为描写曹霸画马的情景用了“意匠惨淡经营中”的诗句。在此“意匠”就包括了意境与意境的表达双层意思,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活动的全过程。而同时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说的“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等等已经真正地在绘画理论中强调了审美意境的主导作用了。此处的“意”和“心”指的是美感或某种令人愉悦的氛围。
“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界”。潘天寿先生的这句话已经成为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美术创作、欣赏和品评的重要准则。同时这句话也揭示了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中国的绘画历史悠久,门类众多艺术形式迥异,通常按所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人物、山水和花鸟三大类,这三类绘画也是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们以其特殊的物质手段与表现方式反映着中国的文化精神。而中国古代绘画的“意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蕴与氛围,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表现语言。研究古代绘画的意境,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特殊的艺术语言,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画的意境美在于“画中有诗”、“不似之似”
苏东坡在评王维的画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道出了中国画的绘画意识和创作方法,即写意的艺术观和意境的艺术方法。“画中有诗”即是画有诗的意境,画的诗化、文学化。中国画自顾恺之始标志着文人进入画坛,也酿就了中国画的诗化的特质。诗的特征是丰富的想象和感情的抒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极高的境界是外国诗歌及绘画所无法具备的。对于中国画来说,写意便是抒情,便是诗意,中国的诗、歌、舞本来就“三位一体”后来又加上书法和绘画,可以说是“五位一体”。写意更是中国画最本质的艺术观。中国画先有工笔后有写意,而写意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工笔,它们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画体,却都遵循着一个共同循则,要表达作者心中最真实的感受,让看画之人能与作者感同身受。
欧阳修在诗中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知见诗如见画。”黄宾虹说:“不似之似,仍为真似”,齐白石指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也,太似则媚俗。”中国画家正是把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把他在现实中的看到的具象的东西,在头脑中经过变形、加工、变成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形状,来寄托自己的情意,从而也就是作品的诞生。可以断言:不论是重客观形神的花鸟画,还是重主观抒情的山水画,都包含着来自自然的现象和来自作者自身的两种审美信息。作者表达的思想意境的同时把自己的人格和生命融入其中,达到既超越于物也超越于我的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
二、以气贯之——意境结构的气
中国古代文论认为,作为生命结构的意境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全靠以气统帅的神、情、意、趣、韵、骨、形、势等因素。“气”是贯穿作品从里到外的各个方面,是所有生命的根本,也是意境结构的生命力本体。
从古今优秀的美术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气之存在,也可以看到艺术大师们对气的理解和把握。气是整体的,气贯穿着作品的始末。它作为意境结构生命力之根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理解:
1.宇宙之元气与人之元气相溶和是意境结构生命力之所在。
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宇宙元气是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是灵感的源泉、生命的源泉,但无论是气还是物,都不能直接成为艺术作品,而必须通过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作者,进行加工,溶人作者所有的一切修养,精神品味,才能成为作品中的“气”,化为艺术的生命。在绘画创作中,人的元气一方面通过身体的协调直接倾泻于纸和画布;另一方面,其思想、修养、感情、情绪溶人到创作的全过程,影响作品的神情、意趣和风格。正如清朝戴熙《习苦斋题画》中说:“以目人心,以手出心,专写胸中灵和之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