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适应市蠕机倒的环境法箭建设问题研究
1022—特·西安)论文簟
——撇年中国环境瓷蠢法学研讨舍(2002
环境法应研究人口法律关系
夏少敏’
有学者指出,中国环境法正在将环境与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正在发展成
为以保护环境资源为主,综台调整环境、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可持续环境法体系1.从这种认识出授。
笔者认为,我田环境法应将人口关系纳入其研究视野.
一、环境法学和人口法学教学研究的现状
人口和环境的相关性,已成为大多数人所认知,正如1992年联合田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环境宣言
所指出的:。人类既是他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塑造者。。人口本身并不存在问题,只有当
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时才会产生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尽管环境问题既表现为自然资源的过度
开发利用,也表现为工业发展所引起的各种污染。但环境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口过剩相关.
环境问题的加剧是环境法学产生的直接原因。环境法学要深入、透彻地阐述环境问题。势必要联
系到人口问题.但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法教材均没有专门论述人口问题,使读者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仍不全面。
我国也有一些环境法学者对人口关系给予了必要关注.但缺乏专门的研究.陈茂云、马骧聪在论
述生态保护社会关系包括的内容时指出,在传统的环境法或自然资源法中,人口的生态效应问题是与
生态密切相关的.但未纳入研究领域或未予足够重视,我们尝试把人口的生态效应问题、技术的生态
化问题“纳入生态保护法视野之中.围绕这些问鹿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亦应归属到生态保护社会关系之
中.”2.金瑞林主编的自考教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对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
了阐述,指出。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有密切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存
在着相互制约关系,从生态学的原理来看实际上是人类一环境系统所进行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
关系,又是三种再生产,即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人口增长)、自然的再生产(资源增殖)和经济再生产
(经济发展)相互结合和制约的关系.’’周亚越认为,可持续发展法“涉及到人力资源、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社会保障、经济等多个领域”,。人力资源法主要应包括计划生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
育法、卫生法、文化法、体育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再就业法等”‘。可持续发展法不同于环境法。
人力资源法与人口法概念也不相同,但周亚越的论文从可持续发展法的角度论及了人口关系。
我国社会学界、经济学界对人口问题作了不少研究,形成了人口学(人口科学)’人口经济学等学
科.但法学界对人口问题研究不够,人口法学方面的著作不多见’.
二、从实践上看环境法学研究人口法律关系的必要性
环境法把人口关系纳入其研究视野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环境法学研究人口法律关系,是我国环境问题的国情决定的.中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始终受
到人口问题的困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总人口为12.9533亿。预计到2l世纪=三十年代,
因基本建设,每年还以46.67万耐的速度锐减.现在中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世界上22%的人
口。说明中国资源环境的人口压力沉重.中国的环境问题有自己特殊的。人口众多”的国情背景.因
此,作为以保护环境为己任的环境法。就特别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将人口与资源、环境联系起来考
虑问题,来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法律途径.
F.mml,xia
’夏少敏-浙江#学院环境法研究所.通讯l311300浙江临安l shaomin@163.com-
。周珂著t‘环境法.中田人民大学出版杜,2000年8月第l版,第30页.
1陈茂云,马骧聪著t‘生吝法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杜,2000年12月.第l版,第46页.
3金瑞林主编,‘环境与资巍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第23、24页.
‘周亚越:‘论中国可持续发展立法构毫’,‘当代法擘’2001年第2期.第7页.
5据笔者所知,我圈目前的人n法著作主要有‘人口与计划生育立法研究(陈立明主编),西南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7出版.
中四垂学耷臻境鼻菲击肇研先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