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小溶江水利枢纽移民安置点典型住宅设计体会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谈小溶江水利枢纽移民安置点典型住宅设计体会
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西 南宁 530023
【摘 要】针对水库移民典型住宅设计,通过小溶江水利枢纽溶江村安置点典型住宅设计工程实例,从方案前期研究、方案施工图设计到实施建设的建设管理方面,阐述环环相扣的移民住宅设计思路、工作环节以及对地方特色文化如何延续和创造实践,并提出自己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水利枢纽;移民安置点;住宅设计;地方特色
1 概述
小溶江水利枢纽是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之一,位于漓江一级支流小溶江下游距峡谷出口约600m处,坝址选在灵川县三街镇小溶江与漓江汇合口以上3.31km处,控制集水面积264km2,占小溶江流域面积的98.1%。水库淹没影响范围涉及兴安县溶江镇的千家村、坪寨村、塔边村和灵川县三街镇的溶江村,水库淹没影响人口2930人,淹没及影响房屋面积16.2万㎡,淹没影响土地面积9931亩。规划水平年搬迁人口为2991人,生产安置人口为1243人。
小溶江水利枢纽共有5个移民安置点,移民安置涉及兴安县和灵川县,其中灵川县三街镇溶江村黄茅岭、南竹岭等7个自然村移民搬迁到三街镇溶江村移民安置点,安置移民369户1153人,兴安县溶江镇坪寨村松江口下等7个自然村和塔边村大湾田等5个自然村,及兴安县金石林业站等移民搬迁到兴安镇双拥路安置点,安置移民465户1751人;阳家和大湾田2个自然村23户97人选择就近后靠安置;塔边村和田头口村17户58人自愿后靠安置在高洲安置点。合计后靠155人,外迁2904人。
2 桂北居民住宅特点
2.1历史由来
兴安县位于广西的东北部,为湘江、漓江二水发源地,“湘桂走廊”自东北向西南穿过,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耸立在县境西北部。春秋战国时期,今兴安县境属楚国的疆土,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于此地置零陵县地,治今兴安县界首附近,为建县之始之一说。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监御史禄开凿灵渠,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即秦朝在岭南置三郡的那一年,秦始皇“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戍”。加上此前秦始皇向广西用兵留在广西的军士,又为士卒派遣配偶,自中原迁入广西的第一批移民,便这样安顿下来。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北方向广西的移民,从未停止过,致使秦汉之际,随着北方移民的脚步,进入广西。
2.2 居民住宅建筑风格及特点
桂北和桂东北,移民主要来自北方,又受近邻湖南的影响,民居院落主要表现为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层宽屋檐、大坡式等楚式建筑特色的 “楚风”。楚风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面是铺开成面的“群”。这既同西方的建筑出发点是“面”,完成面是团块状的“体”迥异,也与中原诸国线条单一微殊。其对各种线条的运用已达到浑洒自如的水准,横线舒展,清新秀丽,竖线峻峭峥嵘,铿锵有力,斜线峰回路转,有惊无险,曲线萦水流畅,韵味无穷,细部的翼檐飞角也是极具流动韵感的曲线。
清至民国年间,兴安境内农房结构多为石木,少为砖木,式样多为传统的三开间一明两暗穿斗式,俗称三柱或五柱式两层楼。中间有两排屋架柱子,每排三柱(称三柱房)或五柱(称五柱房),并由抬梁穿斗;三开间即中间位堂屋,两侧装木板壁,左右间为房间;四周用卵石或青砖或泥砖砌墙,屋面为悬山式或硬山式两坡顶,盖小青瓦;开门于中间,以供出入。富裕人家,在开间三柱或五柱式的基础上有所改变,第一种是在三柱或五柱式房前砌照墙,两山墙用青砖或卵石砌围,形成房前小院,小院左右墙设小门出入,在小院内设天井,小院前面和两侧设披房。第二种是在三柱或五柱式房前,再建三柱或五柱房一座,两座之间留有天井采光,天井两侧建披房,形成前厅后堂,前厅正中设大门出入,俗称上下两座。第三种是在上下两座前再建一座三柱或五柱式房屋,则有三进两天井,俗称上中下三座。第四种是在上下两座的一侧或两侧另建横房,利用正屋山墙作照墙,并留有天井采光。
解放后,50~70年代中期,农房建筑多沿用传统式样结构,70年代的溶江、严关、湘漓、界首等公社,建设“大寨式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层楼房,其样式为套间式的多套排列型(像街道一样),均为砖石木、砖木结构;70年代末期,出现多开间式(一间为一房,前后开窗)的一层平房或两层楼房,进入80年代,样式多为一进三开套间或几进多开单间的砖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的2层或三层楼房。
3 小溶江水利枢纽移民安置点典型住宅设计
无论是北来的“楚风”,还是经过历史沉淀、年代演变而来的独有的桂北地方特色,都经历了一个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