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送东阳马生1序(节录)宋濂
送東陽馬生1序(節錄) 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2。家貧,無從致3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4。天大寒,硯冰堅5,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6。錄畢,走送之7,不敢稍逾約8。以是9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10,益慕聖賢之道。又患11無碩師12、名人13與游14,嘗15趨16百里外,從17鄉之先達18執經19叩問20。先達德隆望尊21,門人弟子填22其室,未嘗稍降23辭色24。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25,俯身傾耳26以請。或遇其叱咄27,色愈恭28,禮愈至29,不敢出一言以復30。俟31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32。
一 作者簡介
宋濂(公元1310-1381),字景濂,浙江浦江(今浙江省義烏市)人。元末隱居龍門山著書授徒。明朝初年,接受明太祖徵聘,曾任太子侍講經師、《元史》修撰總裁等官職。他是明初開國文臣之首,名馳國內外,備受尊崇,對當時文壇影響甚大,被視為「一代之宗」;甚至高麗、安南、日本等國使者亦紛紛出重金購買他的文集。他的散文以簡潔明快、詳略有致見長。傳世著作有《宋學士集》等。
二 背景資料
「序」是唐初形成的一種文體,有臨別贈言的性質,內容多是勉勵、推重、讚許等。宋濂辭官後,晚年進京,南京國子學學生馬君則以晚輩的身份來拜見。馬君則好學,態度謙和,宋濂對他很有好感。後來他要回鄉省親,於是宋濂寫了《送東陽馬生序》送給他。「東陽」(今浙江省金華縣)與宋濂的家鄉「浦江」當時同屬金華府。因馬君則為作者同鄉後輩,所以宋濂以同鄉前輩的身份,在文中現身說法,以自己為學之難及至終有所成的經歷,來勉勵學習條件優越得多的太學生。
這裏節選自《送東陽馬生序》的第一節。
三 注釋
生:對讀書人的通稱。
嗜學:愛好學習。
致:得到。
計日以還:約定日期歸還。
以:而。
硯冰堅:硯池中的墨汁凍成了堅冰。
硯:[彥],[];[yàn]。……手指不可屈伸」這事。
怠:懶惰,鬆懈。
走送之:趕緊把書送還人家。
之:代詞,此處指「書」。
逾約:違背原來的約定。
以是:因為這樣。
加冠:指二十歲時。古時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加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冠:[官],;。[突之上陰入];[duō]。[自],[];[sì]。[怵],[?t7];[zú]。終於。
四 賞析重點
虛心好學,發憤讀書,這是古今許多有成就的人的共同特點。作者在這一節文章裏描述自己青少年時,學習的條件很差,全靠自己「嗜學」之心,主動去解決種種問題,終能學有所成。
作者在文中指出自己年幼時就很愛學習,但因為貧窮,沒有辦法買書,只好常向人家借閱,親手抄寫,計算約定的日子到期歸還。在寒冬裏,即使硯裏的墨汁變成堅冰,手指凍僵了,他仍然堅持抄寫,不敢放鬆。抄完就急忙送還人家,不敢超過約定的日期。因此人們大多願意借書給他,使他能夠廣泛地閱讀各種書籍。
成年以後,他更加仰慕聖賢的學說,但又擔心沒有大師、名人指點,曾趕到百里以外向同鄉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態度嚴肅,學生擠滿一屋子。作者找機會虛心向他請教,謙恭地俯身側耳等他回答;即使遭到他訓斥也不回嘴,反而更加恭敬更加有禮。待他高興了然後又向他請教,所以作者雖然自謂天資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在這節文字裏,作者概括地述了自己從幼及長學習的苦況,從中反映出他堅毅的學習態度。他以「得書」和「從師」兩個事例,具體述說年輕時求學的艱難。文中先寫得書之難:作者家貧無書、借書、抄書,直到「遍觀群書」,其間付出不少辛勞。從藏書之家借來的書,要「手自筆錄,計日以還」。他特別描寫「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這一細節,以顯示出他學習的刻苦和頑強。自己在「遍觀群書」後,並不沾沾自喜,而是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益慕聖賢之道」。為了追求學問,他不辭勞苦到百里外追尋名師。作者具體寫出求教的不易:不僅要恭順、忍耐,而且還要善於察言觀色,以便抓緊機會聽到名師的片言隻字,其間又有多少辛酸。但積少成多,「卒獲有所聞」。登門求教種種情況的記,既寫出向人請教的不易,也表現了作者虛心學習、好學不倦的學習態度。作者抓住典型事例並用層層遞進的手法,把求學過程的艱辛寫得極為真切,感人至深。
本節文字以述為主,在述中不乏形象的描繪。如以「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寫盡嚴冬抄書之苦。在求師時以「門人弟子填其室」,烘托老師的地位,以「未嘗稍降辭色」寫老師的態度,令場面活靈活現,非常逼真。他寫自己求教時的一連串行動,「立侍左右」,「俯身傾耳」,雖遇叱咄而「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忻悅,則又請焉」,把虛心求教、謙恭的神態寫得十分傳神。
這節文字結構雖然簡單,但聯繫緊密;文字明淨,筆調流暢,語氣親切,娓娓道來,是長輩對後輩的諄諄善誘。今天的學生,學習的環境和條件都比作者優勝,讀完了這節文字之後,從中應該得到一定的啟發。
【跟進活動】
試訪問一位品學兼優的同學,問問他有甚麼學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