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博物馆思想的古村落旅游发展模式11922精选.docVIP

基于生态博物馆思想的古村落旅游发展模式11922精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生态博物馆思想的古村落旅游发展模式11922精选

基于生态博物馆思想的古村落旅游发展模式 王乃举 黄 翔 (1.合肥学院 旅游系,合肥 230601;2.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 摘要:分析生态博物馆思想与我国中东部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密切关系,以皖南古村落宏村(基于环境—居民游客满意度)调研数据分析结果为依据,为池州市正在筹划旅游开发的古村落作理论和实践指导。结果表明,生态空间是古村落生态主体和生态文化的承载基质,生态主体是古村落生态空间和生态文化延续和创新的关键,而生态文化是古村落生态主体和生态空间核心特质的呈现方式。最后提出池州市古村落旅游发展的思路,即正确处理生态空间、生态主体和生态文化三者关系,科学保护、有机更新、合理布局生态空间,保障利益、分清权责、矫正确立生态主体,唤醒民知、推进民为、创新发展生态文化。 关 键 词:生态博物馆;生态主体;生态空间;生态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1 1 生态博物馆思想与古村落旅游研究 1971年国际博协第9届大会在法国举行,国际博协领导人里维埃(Riviere)和戴瓦兰(Devarine)出生态博物馆Georges Henri Riviere,1972、1978、1980;Reve Rivard,1988)和理论(Hamrin and Hulander,1995;Peter Davis,1999;Maurizio Maggi,2001;Marc Maure,2005;Gerard Corsan,2005)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1-7]。实践探索也在西方国家迅速展开,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全世界已经有生态博物馆300多座。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模式,突出强调文化遗产就地保护、社区参与、动态可持续发展等核心价值诉求。1986年,生态博物馆思想被引入我国。其中,生态博物馆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研究备受学界关注,掀起了生态博物馆旅游理论研究(杜倩萍、余青,2001;刘沛林,2005;徐永志,2006;郑威,2007;陈燕,2009)和实践探索(广西、贵州、内蒙古等地)热潮[8-13]。结合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尹绍亭(2002)提出民族文化村的概念[14],随后,不少学者研究了民族文化生态村旅游发展问题。黄萍(2005)认为创建民族文化生态村,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生民族村寨直接接待旅游者的一种旅游模式[15]。余压芳等(2006)归纳民族文化生态村发展旅游面临两大矛盾:一是自然、文化生态的脆弱性与旅游开发的矛盾;二是抑制当地村民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和发展的矛盾[16]。还有学者以个案研究探讨了民族文化村旅游发展的模式。 我国中东部地区古村落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与西部民族文化村旅游资源特质的相似性,学术界对其研究的重点领域包括四方面:(1)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强调利用古村落特有的资源禀赋,开展观光、科考、休闲、生态旅游,并强调以人为本、保护开发的原则(胡道生,2007;孙克勤,2009)[17-18]。有学者提出资源—产品—市场设计体验旅游产品,但依然以古村落差异化的文化空间为基础(吴文智等,2003)[19]。旅游开发中现代建筑材料、商业化的视觉冲击影响,也有相关研究(孙静等,2004)[20]。(2)古村落旅游影响研究。古村落旅游影响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处于弱势一方的居民。如卢松(2005、2008)对古村落居民感知类型进行了划分、徐克帅等(2008)研究了性别差异对旅游开发的感知[21-23]。古村落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有学者基于居民的测量,结果显示古村落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比其他旅游类型区要深刻,初期正面影响为主(肖光明,2007)[24]。(3)古村落旅游运营模式研究。利益相关者是古村落运营模式研究的主题。申秀英等(2006)依据共生理论研究了旅游企业之间界面畅通,才能延伸产业价值链[25]。李凡(2007)认为利益主体关系存在差异性,可划分为密切型、中间型、疏远型三种类型[26]。社区参与机制可划分为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激励机制四个维度(颜亚玉等,2008)[27]。(4)游客感知及行为规律研究。游客感知影响古村落旅游主题定位与策划(李文兵,2010)[28],游客真实感—满意度与忠诚度关联显著,影响重游率和正面宣传(冯淑华等,2007)[29]。旅游者行为规律是古村落旅游产品设计的重要依据(冯淑华等,2002)[30]。 从时间维度看,古村落旅游研究层次不断深入。2005年以前,学界较多关注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影响的研究;2005年以后,较多的学者转向古村落旅游运营模式和旅游者感知及行为规律研究。从空间维度来看,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古村落旅游的热点案例区集中在皖南、苏南、浙北等江南地区,岭南、华中、华北地区古村落也逐渐有学者研究。但

文档评论(0)

tazhiq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