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课异构的一点认识ppt.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同课异构的一点认识ppt

对“同课异构” 的一点认识 雪堰中心小学 对“同课异构”的一点认识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开口前就觉得诚惶诚恐,因为说起理论,在座的领导和同事的理论水平都比我高,阅历比我丰富,我在这里真的只是班门弄斧,说的不好的地方,还请多多包涵。 对“同课异构”的一点认识 前一段时间,我在2012第2期的《江苏教育》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名师同课异构:一次数学教学流派的盛宴”,是金坛市朝阳小学的蒋守成老师撰写的文章,内容如下: 对“同课异构”的一点认识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不由想起3月份吴琴芳老师去参加片有关计算教学的活动课,吴老师在学校试上“乘法分配律”后,秦校长又自告奋勇上了同一内容,而我们去运村听课时,发现礼嘉小学的一位老师也是上的这一内容,也就是说,乘法分配律的课,就三位老师上出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为此,我还写了一篇博客,就叫“同课异构 收获更多” 。具体内容是:3月29日上午我们一行4人去运村小学参加片关于优化计算教学的公开课。 对“同课异构”的一点认识 一共4位老师上课,但由于是两节课同时上,所以我只能听到2节。我校吴琴芳老师也要参与上课,她上的是四下《乘法分配律》。我已经听到她在学校试上过的课,隔了两天秦校长又上了一节同样的课,所以在学校里就同一内容我已经听了两位老师不同风格的课,到了运村小学后知道礼嘉小学的老师也要上这一内容,所以我特意去听了,边听边思考,感触有很多! 对“同课异构”的一点认识 感触一:三位都是老教师,上课非常淡定,始终面带微笑,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应该是放松的。尤其是秦校长,他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他的一套,他会变废为宝,自己动手装订一些草稿本,刻个“奖”字,以鼓励上课表现积极的学生。你别看虽然是四年级的孩子了,但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心里都是美滋滋的,态度会更主动、思维会更敏捷。我想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以后自己在教学中更要重视对学生的表扬。 对“同课异构”的一点认识 感触二:三位老师上课思路清晰,一环紧扣一环,由于本节课内容多、难度大,所以三位老师都没有太多的铺垫,而是直奔主题图。这样的处理方法非常好,不拖泥带水,是对教材认真解读后做出的明智做法。 对“同课异构”的一点认识 感触三:在新授部分,主题图中出示的是短袖衫32元、裤子45元、夹克衫65元,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三位老师一开始都是从现实情境引出数学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在首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时体验它的合理性。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32+45)×5或32×5+45×5,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也很容易弄明白这两个算式都是求同一个问题,所以(32+45)×5=32×5+45×5。 对“同课异构”的一点认识 当然通过计算能再次证明等式成立。吴琴芳老师结合图让学生列出几个等式并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后,让学生自己写一些这样的算式。这时,学生没有了主题图的支撑,必须通过观察前几题的相同处才能写出类似的等式。这时吴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不计算能证明左右两式相等吗?”这就要求学生从乘法意义上来理解等式之间的联系了,如(80+50)×3=80×3+50×3就应理解成左边是130个3,右边是80个3和50个3合起来也是130个3,所以相等。 对“同课异构”的一点认识 从乘法意义上来理解有很大的好处,因为后续学习中,往往是孤单的几个式题,不会像主题图那样出示情景,让你在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所以吴老师这样处理教材很到位,而学生在接下来的“想想做做”中结合乘法的意义解决起问题来也是好的。而秦校长和礼嘉吴老师没有涉及到乘法意义,他们重点强调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就相当于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相加。我在听礼嘉吴老师上课时,后面有2个老师也在窃窃私语,他们非常着急地议论着:怎么不从乘法意义上来理解呢?从乘法意义上来理解是对乘法分配律最好的解释呀! 对“同课异构”的一点认识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仅从算式上看后面的练习题就可以看出学生对新知把握不到位,如想想做做第1题: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最后一题是72×(30+6)=□○□○□○□,其中有的同学写成72×30+6×72,就会有学生说写错了,其实仅仅是乘数交换了一下位置,意义没变。有的学生就看不出来了,如果学生能从乘法意义来理解,就不难了。还有第2题: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其中74×(20+1)和74×20+74是相同的,有些学生可能就看不出后一个算式其实就是20个74加1个74就是21个74。 对“同课异构”的一点认识 感触四:在练习题的处理上我们学校老师和礼嘉老师有区别,我们吴老师和秦校长都是尽量把书上的习题讲完、讲透,下节课的内容渗透一些在里面。因为时间比较紧张,能把这些题目讲完,学生又能完全理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