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必修3第3课 宋明理学PPT.ppt

  1.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必修3第3课 宋明理学PPT

复习:儒家思想的经历;博客地址:/lp5131420 QQ空间:http://455318968. ;理学;一、背景;;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现存石窟 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通,佛塔 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 洛阳奉先寺,建于唐初,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 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 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佛教盛行: 原因: ①统治阶级的扶持 ②动荡和战乱时代,社会矛盾尖锐,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③佛教教义的欺骗性 ④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 ⑤佛教的中国本土化 危害: ①消磨人民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统治阶级支持佛教 ②耗费财物; ③影响财政收入和兵源:占田夺人,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与政府争夺劳动力。——统治阶级支持佛教 ;一、背景;道教;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15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一、背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李白)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杜甫)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孟子从“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 荀子则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 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究阴阳家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而董仲舒谶纬神学式的论证更是粗浅,不值一说。;一、背景;一、背景;儒佛道的相互吸收和融合 儒教:玄学(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外道内儒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佛教:解释戒杀为仁,戒盗为义,出家不是不问世俗之事,而是降魔。 道教: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一、背景;材料一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材料二 宋代高僧智园曾经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正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一、背景;二、概况;“理学”一词的概念:;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 包括: 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 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 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 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 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 ;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一物需有一理。” “万物皆有理。” “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天者,理也。” “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 “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 “性即是理。”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2、主要思想 (1)二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 (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格物致知:探究事物(世界)的本原 而得到其中的知(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致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 —— 《朱子语类》;(2)朱熹 ①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人性本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