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户苗寨过大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千户苗寨过大年      今年9月底,我去贵州参加“多彩贵州,首届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将大展第一站安排在黔东南州的西江千户苗寨,尽管当时在西江只停留了几个小时,但自那时起,我决定尽快再返西江,因为,我喜欢上了这个居住着上千户苗族人的美丽山寨。   尽管初到西江千户苗寨是因为“摄影”的机缘,但我仍不忘拎上自己的另一只手――DV。这是我近些年来的深切体会,也是我兴致所在的另一个领域――握紧“摄影”、“摄像”两只手,尽揽无尽天下奇闻美景。         鼓 社年,十三年等一回      进入11月,我已无法按捺再去西江的念想,简单地收拾了行装,提上已经习惯随手携带的相机和DV机,从北京再次飞向贵州。眼下,已进入了寒冷季节,三折的低廉机票,令我开心,而避开喧闹的都市,去依山傍水的山寨寻个清静,更使我兴奋,顺便把自己净化净化。   西江苗寨是个高山、河流、绿树、水田和吊脚楼相结合的自然环境区,村寨间没有明显的分隔,各村的吊脚楼已经连成了片,形成了整体的千户山寨,木制的房子一律建在山上,看上去错落有致,很有特点,而成片的吊脚楼下,清流的河水,古朴的小桥,温润的稻田,一幅来自大自然纯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一个重要的感觉就是,在苗寨里,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我拿起相机一阵狂拍,当然也不忘用DV移动摄像,将美景尽收眼底。让图片中静态的风景“动”起来。   据说,像这么庞大的苗人居住的山寨,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现在,这里的吊脚楼和银饰等五项苗族工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千户苗人居住的吊脚楼建在同一山寨,这种建筑规模很有气势。而在清朝时,这里就已经居住了600多户人家,如今,这里已经翻倍增长,大约有1258户的5326人,苗族人口占99.5%,能屈指可数的外来人,不过才20多人。   这里主要居住的是“西”氏族,过去,这里的男女都穿黑色长裙、包头巾,也被称为“黑苗”或“长裙苗”。幸运的是,这次进入苗寨,正逢苗族人收完了上季的稻谷,冬季的农作物也已种下,过冬的稻田刚刚犁完,为欢庆谷子丰收,各家各户忙着准备过大年呢。   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按照苗历,今年11月23日过苗年,让我幸运地赶上了。      喝 酒,被女人灌得昏天黑地      经朋友介绍,我居住在一户李姓人家,不过,李姓是女人,叫李玉梅,她是西江卫生院的大夫,丈夫务农又务家,显然,这个家李玉梅说了算。   刚进李玉梅家就被她家的姐姐、嫂子、大姑子、小姨子灌了大壶的米酒,说是苗家的迎客礼。她们拼命地唱,我拼命地喝,不一会儿工夫就被女人们灌得昏天黑地的,这里的女人能说会唱的,个个都顶着一家人。   后来才知道,在西江像这样的女人很多,因为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人在家庭的地位无与伦比,那时也无姓氏可言。进入父系氏族以及一夫一妻制后,才渐渐产生了姓氏。直到1728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实行编户定籍,根据本人申报,或用苗名,或用同祖苗名的苗语谐音来定汉名。从此,西江人普遍使用父姓的汉名,这就是为什么这里的苗族人姓氏汉化。不过,女人在家庭的地位却一直没有改变。   “你是来这儿过苗年的吧?”李家人对我热情有佳,人很朴实,重要的是,李姓人家,在西江的羊排、也东、平寨和南贵4个村庄及十几个自然寨里,算是绝对大户了,李家从祖辈延续至今,后代数不胜数,特别是居住在羊排村,已经形成了具有规模的李家苗人。   因此,我决定跟踪李姓人家,看看苗族人究竟是怎么过苗年的。      芦 笙,西江苗族人的魂      此时,已临近过年,整个西江进入了一种兴奋与忙碌的状态中,人们有赶集的,腌菜的,酿造米酒的,显然过年人们最重要的就是大吃大喝一痛,这可是咱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我拍摄的这个李家,男人叫李显红,是当地的农民雕刻艺术家,令他最值得骄傲的作品要数西江芦笙场的图腾柱子。   那柱子有13米高,是用木头雕刻而成的,分为象征着早期的三兄弟共同吹奏芦笙的嘴、苗族人祭祖的铜鼓、以及描绘老西江苗族人生活的图案。几乎所有到西江的人,第一眼就能看见这根矗立在芦笙场上具有如此多象征意义的柱子。   不过,尽管李显红在山寨小有名气,但他家掌事的可是妻子阿幼。   阿幼是个快人快语,性格外向且又富有热心肠的女人,两口子三十多岁,有一儿一女,自家不仅办的农家乐,还与其他朋友合办了苗族表演队,表演队不为盈利,只为自娱自乐,他们在自家门前开辟了一小块地方,组织邻家的兄弟姐妹,时不时地给大家表演一番,把生活弄得有姿有色的。   不过,年前阿幼可是忙坏了,家里男人们杀了猪,由她灌腊肠,熏腊肉,还要打糍粑。为女儿准备跳芦笙舞的服装。据她说,真正过大年并不是今年,而是十三年轮一次的鼓社年,也就是后年。今年过年的主要仪式是苗王举办的起鼓仪式和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