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散文阅读指导 优质课PPT
* 要求: 一篇阅读文,一般会考什么? 阅读准备:不管什么样的文体,阅读时应把握的原则: 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写(写作意图) 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 散文篇目:《槭树下的家》 《月到中秋》《目送》 《一碗汤的温度》《红橘甜了》 《一日的春光》 现代文阅读指导 ——散文专题 知识梳理: 1. 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2. 散文的特点 (1)形散神聚 (2)意境深邃 (3)语言凝练,优美灵动 3. 散文的线索 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我” 即作者。 4. 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 5. 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 一、整体感知题。 1、线索.思路 2、内容.情感.主旨 一、整体感知题。 1、线索.思路 《一碗汤的温度》 1.请在文中找出两个能反映作者心理变化的关键词: ①死寂或绝望。 ②满足或幸福。 立足文本,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一、整体感知题。 2、内容.情感.主旨 《槭树下的家》 1、“我”在夏日的清晨听到了哪几种声音?这些声音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鸟鸣声:特别细又特别娇,充满雀跃和欢喜; 孩子们的歌声和笑声:细嫩,清脆,圆润; 丈夫的说话声:低沉而宽厚。 2、一年四季,槭树各有什么特点?请概括回答。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槭树? 《槭树下的家》 3.作者“在一个夏日的清晨感觉到了自己的幸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的幸福观。 生活平凡而又充盈; 家人相爱而又快乐; 物我和谐而又美好。 (答对两点即可给2分)(意思相同即可) 《红橘甜了》 1.阅读全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种红橘的过程中,父亲的态度: (2)等待橘子成熟时,父亲的心情: (3)橘子成熟后,父亲的做法: 参考答案: (1)态度:精心侍弄。 (2)心情:兴奋和渴盼。 (3)做法:打电话给儿子,送橘子给儿子;送橘子给邻居;到市场上出售。 《月到中秋》 1.选文主要写了中秋夜哪四个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要描写了“中秋晚餐、小孩趣事、父辈闲情、同品月饼”四个场景,表达对养育了我的乡土和勤劳朴实父辈的崇敬 《月到中秋》 5.选文结尾说“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 这希望是丰收,是快乐(优美宁静),是幸福,是小孩的健康成长,是亲人阖家欢乐。(意对即可) 《目送》 1.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一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作为母亲难以释怀的落寞; 一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和逝去的背影,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 2.“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文的题记,清你结合文章第⑨段和第16段的内容说说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 ①任何亲人只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片段; ②生命中的有些成长是我们必须独立面对的; ③面对生活中种种失去的落寞与痛楚是我们生命的必然; ④我们应珍惜属于我们的每一份情缘。 整体感知题答题要点: (1)通读全文,答题全面;(2)尽可能使用原文词句;(3)没有现成答案的,先圈划有用的句段,再进行整合;(4)注意语言的通顺和流畅。 二、理解词句 《一碗汤的温度》 3.第⑿段作者为什么说回忆起那段日子“只有它,有声有色”? 在那段爱人离去、事业低谷、未来迷惘的日子里,“周记米粉” 店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与希望。 二、理解词句 《红橘甜了》 2.文中,父子二人各说了一次假话。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他 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1)父亲:我早吃过了 ,一天好几个呢! (2)儿子: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钱呢! (1)为了将第一批成熟的橘子全部留给儿子一家三口吃。 (2)为了宽慰父亲,让他高兴。 三、句段含义及作用 句段的作用分两类, 一是在内容上的作用,常起的作用有: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表达出人物(或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升华感情,深化主旨,点明中心等; 二是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起的作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