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肠-肾轴”与归经理论研究大黄-黄芪治疗慢性肾衰机制的思路探讨.docVIP

结合“肠-肾轴”与归经理论研究大黄-黄芪治疗慢性肾衰机制的思路探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结合“肠-肾轴”与归经理论研究大黄-黄芪治疗慢性肾衰机制的思路探讨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结合“肠-肾轴”与归经理论研究大黄-黄芪治疗慢性肾衰机制的思路探讨 李海燕1通讯作者 王 倩1 刘明平1 胡秋萍2 宫仁豪3 钟瑜萍3   1.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2.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级研究生;   3.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509-01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慢性肾脏病导致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变呈进行性发展,最终进入终末期肾病[1]。其本质是由于肾单位的严重破坏,造成机体的排泄代谢废物的功能减退,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及某些内分泌功能异常。该病病情复杂,预后极差,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健康。因此研究其治疗方法和相关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从脾胃论治慢性肾衰的中医机制   中医学认为,慢性肾衰属于“关格”、“癃闭”、“水肿”、“虚劳”等范畴。其临床表现虽然复杂多样,但常常是以脾胃证侯最为突出。早期时可见有食欲不振、脘腹不适、气滞胀满、疲乏无力等;中期时可见有厌食、胃部胀满、呕吐清水、痰涎,甚至伴有食物残渣等逐渐加重的脾胃证侯,以及尿臭味,尿少、浮肿,大便异常等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呕恶明显,甚至伴有消化道出血的证侯,口中尿味加重。在慢性肾衰的病程中,消化道症状常常是最早出现且最为突出的临床表现,而且贯穿于疾病的始末。   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位主要在肾,其主要影响的是肾的气化功能,即升清降浊的功能,最终导致湿浊内留,清浊不分,变生它证,从而产生了肾衰的种种表现。虽然气化功能与肾的关系密切,但绝非肾脏所独主,还需要与脾胃的运化和升清降浊作用相互协调来完成。脾胃属土,居于中焦,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来滋养五脏,为人体的后天之本。肾居于下焦,主水且藏精,为先天之本,脾阳的健运有赖于肾阳的温熙,而肾脏所藏之精则常需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同时两者在维持机体的水液代谢中也起着协同作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脾失健运,失去升清降浊得功能,饮食不能化生津液精微反而转为湿浊,升降失常,津液不摄而漏出,水浊不泄而滞留。   由此可见,脾胃失调在慢性肾衰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调理脾胃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故治疗肾功衰竭,应调理脾胃,转运中焦气机的枢纽,因清阳升则水谷运,浊阴降则湿浊去,精微渐化,肾气向荣,机体向愈。   2 肠-肾轴理论与归经理论结合研究大黄-黄芪治疗肾衰的思路   肠-肾轴理论   “肠-肾轴”(enterorenal axis[2]、gut-kidney axis[3]、intestinal-renal axis[4]、gut-renal axis[5])之说已有多年历史,其理论主要是指肠肾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肠道通过一些物质代谢调节肾脏功能,甚至对慢性肾脏病的发展或并发症产生影响;慢性肾脏病时由于肾脏病变使肠道受到影响;终末期肾病致肠道病变后对全身产生影响。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胃肠道疾病是终末期肾病时肾脏外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慢性疾病,发生率达70%[6][7]。肾脏疾病时常见肠道器质性病变,如出血、缺血、粘膜炎症、萎缩、化生、溃疡,肠道蠕动减慢、通透性增高,以及肠道菌群紊乱和移位等。患者出现胃纳下降、恶心、呕吐、腹痛、便秘、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现代医学研究亦表明,无论是正常还是疾病状态下,“肠-肾”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联系。肠道和肾脏中一个器官发生改变时会对另一个器官产生不利影响,并能互为因果引起和(或)相互加重。慢性肾衰状态下,代谢废物不能充分经肾脏排泄而蓄积体内,导致血液中的废物的浓度升高,这些废物经过丰富的肠壁血管进入肠腔,使肠腔内呈现高代谢废物水平状态,最终使肠道菌群的结构、数量和分布发生显著的改变,也即导致肠道微生态严重失衡,可表现为益生菌的减少和腐生菌的过度生长。反之,慢性肾衰患者肠道微生物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尿毒症本身的进展。   在慢性肾病中,肠道内大量繁殖的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能够酵解潴留的蛋白质从而产生多种特异性的肠道毒素,如:硫酸吲哚酚、硫酸对甲酚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硫酸吲哚酚、硫酸对甲酚能够损伤肾脏,引起慢性肾脏病的进展,而给予益生菌调解肠道菌群后,能够在一定程度导上缓解慢性肾衰的进展[8]。实验研究证实,硫酸吲哚酚等肠源性尿毒素促使肾脏疾病持续恶化的主要机制是诱导肾衰患者体内氧化应激,进而产生各种炎症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TGF-beta;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等),并促使肾脏小管间质纤维化[9]。近些年研究证实,肾间质纤维化与肾功能减退关系密切,二者程度呈正相关[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