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表面智能图案-中国聚合物网.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分子表面智能图案-中国聚合物网

高分子表面智能图案 韩艳春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长春 130022 E-mail: ychan@ciac.jl.cn) 关键词:高分子表面 智能图案 智能表面图案是一种能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具有可逆的响应性的图案。例如 当温度, 湿度, PH 值, 应力, 光, 溶剂, 电场, 磁场等的变化时会引起材料表面结 构或性质的变化1 。由于智能表面在生物、医学、电子、表面修饰、光学等许多 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性2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采用水滴模板和共混聚 合物相分离以及嵌段共聚物在不同溶剂蒸汽中退火制得了具有响应性的聚合物 薄膜。 当一定湿度的空气经过聚苯乙烯(PS )和聚乙烯基吡啶(PVP )的四氢呋 喃(THF )溶液上方时,由于溶剂的挥发吸热,导致水滴形成。这些水滴由于毛 细力的作用以六角形点阵紧密排列3 。同时,溶剂的挥发致使聚合物浓度增加, 当达到一定临界值时,PS 和PVP 发生相分离。PVP 由于在THF 中的溶解度低 于PS 在THF 中的溶解度,先析出。PVP 具有强烈的吸水性,析出的PVP 会马 上与水滴结合。六角形点阵排列的水滴诱导 PVP 以规则排列。当溶剂和水滴都 挥发后,由PVP 构成的具有规则的孔洞结构分布在PS 基底上。由于PVP 具有 强烈的吸水性而PS 具有疏水性,这个聚合物表面表现出对水的可逆响应性。当 聚合物表面用水处理后,PVP 吸水溶胀,体积增大,孔洞结构转变为海岛状。当 加热聚合物表面祛除水后,吸水溶胀的PVP 又恢复到原来的孔洞结构(Fig. 1 )。 另外,由于PS 和PVP 对不同的溶剂的相互作用不同,聚合物表面表现出对不同 的溶剂的可逆响应性。当聚合物表面用非极性溶剂蒸气(如:二硫化碳,甲苯, 四氢呋喃)处理后,PS 溶胀程度大于PVP ,但是当薄膜从溶剂蒸气中取出后, PS 收缩程度大于 PVP, 导致聚合物表面表现为海岛状;当聚合物表面用极性溶 剂蒸气(如:乙醇,丁酮,DMF )处理后,海岛状PVP 溶解程度大于PS ,聚合 物表面恢复到原来的孔洞结构(Fig. 2 )。 将对称双嵌段共聚物PS-b-PMMA 薄膜放置在PMMA 的选择性溶剂丙酮蒸汽中 处理,PS 和PMMA 被溶胀,发生微相分离。通过旋涂富集在硅基底上的PMMA 链 段由于丙酮的吸引向表面迁移,穿透表面的PS 富集层形成六方排列的孔洞,分 布在PS 基体中。将这个具有规则孔洞的聚合物薄膜放置在对PS 有选择性的CS2 溶剂蒸汽中,孔洞结构转变成规则突起结构(Fig. 3 )。这种形貌的变化是可逆 的。当将形成的规则突起结构再重新放回到丙酮蒸汽中时,突起结构又变回原来 的孔洞结构。除了形貌的可逆变化,聚合物薄膜表面的水接触角也是可逆变化的, 由具有孔洞结构的水接触角71º和突起结构的90º之间交替变换。由于水接触角和 薄膜表面组成有很大关系,这表明薄膜表面组成也是可逆变化的。这是因为 CS2 是PS 的良溶剂是PMMA 的不良溶剂,当将形成的纳米孔洞结构放入CS2 中,PMMA 就会向背离溶剂蒸汽的界面迁移,远离溶剂分子以减少和不良溶剂的接触。同时 PS 链段在被 CS2 溶涨和吸引下向蒸汽界面迁移。这种效应导致了两种嵌段向相 反的方向运动,使形貌发生反转。 参考文献 (1) T. P. Russell. Science 2002, 297, 964. (2) I. Luzinov, S. Minko, V. V. Tsukruk.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2004, 29, 635. (3) G.Widawski, B. Rawiso, B. François. Nature 1994, 369, 387. Fig. 1 Fig.2 CS2 acetone Fig.3 致 谢 本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

文档评论(0)

182735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