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雅舍清玩 仙佛供器
筒式炉:器形的基本特征是炉身呈直筒形或口部比底部略大的斜筒状,下承以三兽蹄足或矮圈足。三足的高矮变化具有时间的先后性,早期的一般要高些,中晚期的变矮,至晚期三足已退化与底平齐,成了一种装饰。矮圈足的筒形炉以明早中期多见。如图18、19、20、21、22。
青花缠枝莲纹炉(图18):高9.3厘米,口径14.2厘米。直口,圆筒形腹,平底稍内凹,三兽蹄足。炉内及外底中心露胎,器表施薄釉,釉色呈炒米黄色,釉面开冰裂纹。腹部饰缠枝莲纹,花瓣中心留白,此乃空白期常见的特征,青花呈灰黑色,当为正统至景泰时期的产品。
青花人物纹炉(图19):高9.6厘米,口径12.8厘米。器形与图17相同。口沿饰卷草纹,腹部绘两组人物,衬以树石栏杆及小屋,三足上饰钱纹。除外底中心露胎外,全器皆施釉,釉色青润,青花呈色鲜艳,料浓处有下凹的褐黑色斑点,当为成化至弘治时期的产品。
青花人物纹炉(图20):高5.9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8.5厘米。直口,圆筒腹下收,平底,三足矮小,几与炉底平齐。炉身绘有两组人物图,衬以花草、青日,构图简练,当为弘治时期的产品。
青花折枝花纹炉(图21):高7.8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9.3厘米。直口,斜直腹,平底,三矮兽足已与底平齐。炉内与底部无釉。器表绘三枝折枝花纹,青花呈灰蓝色,当为明晚期约万历时产品。
青花云气纹炉(图22):高7.5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5.9厘米。直筒腹,平底,矮圈足。炉内及器底无釉。外壁绘旋涡云气纹,上下以双弦纹相间。胎质洁白,釉色莹润,青花浓艳,当为宣德至正统时期的产品。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青花折枝花卉纹炉(图23):高6.7厘米,口径11.6厘米,底径4.8厘米。炉作上大下小的斜筒形,折胫,矮圈足。腹部绘四组折枝花卉纹,上下以双弦纹相间,采用一笔点画的绘法。炉内与胫部以下不施釉,釉面灰白色,青花呈灰黑色。当为明早期的产品。
青花松竹梅纹炉(图24):高7.2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4.8厘米。炉为直筒形,折胫,矮圈足。口沿饰变形回纹,腹部绘松、竹、梅纹,均以双弦纹相间。炉内无釉,釉面有开片,青花淡雅。当为明中期产品。
清代的青花香炉也较为常见,器形与明炉有较大区别,主要有钵式炉和筒式炉。
钵式炉:钵式炉在明末就已出现,清代主要流行于早中期,造型基本相似,均为撇口,束颈,矮圈足,变化主要体现在腹部。如图25、26、27。
青花八仙庆寿图炉(图25):高14厘米,口径23.3厘米,底径12.3厘米。撇口,束颈,圆垂腹,矮圈足。内外施釉,足跟露胎,釉色亮青。器表绘八仙庆寿。青花翠蓝,有浓淡不同的色阶,为典型的康熙青花器。
青花花卉纹炉(图26):高8.8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9.4厘米。器形与上器相近。口沿施酱黄釉,腹部绘石榴、荷花、洞石纹。从釉色和纹饰来看,当也为康熙时期产品。
青花双龙戏珠纹炉(图27):高12.3厘米,口径11.8厘米,底径9.4厘米。撇口,束颈,圆腹下收,矮圈足。器表饰双龙戏珠纹。这种双龙戏珠纹炉,在清代较为常见,除青花外,还见有青花釉里红,以乾隆时期较为常见。
筒式炉:清代的筒式炉与明代的有区别,除个别的还保留底部三个矮足外,一般是矮圈足,并且形体也增大了许多,主要以清晚期较为常见,纹饰以缠枝莲纹和云龙纹为主。如图28、29。
青花缠枝莲纹炉(图28):高17.9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7.2厘米。直口圆唇,直筒腹,矮圈足,底部无釉。腹部绘缠枝莲纹,中间有一牌匾,上书“九皇坛座前,同治元年秋月吉立”,下腹部绘变形莲瓣纹。纹饰采用白描手法,画工粗糙。这种缠枝莲纹筒式炉,还有下设三矮足的。
青花双龙纹炉(图29):高21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20.5厘米。器形与上器相同。腹部双龙之间以荷花托一牌额,上书“荆山杨敬和堂,同治拾二年癸酉春月立”,下腹部绘海水纹。这种造型与纹饰的炉,在光绪一朝更为多见,并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
综上所述,笔者试着将青花香炉作一简单的分析与概括:
一、连座的青花炉以元代多见,入明以后少见,上述弘治时期的连座炉是个特例。
二、明洪武至宣德时期的青花炉所见甚少,或许是当时其他质地如铜炉盛行之故,明中晚期,尤其是中期,青花香炉大为流行,上述各种式样的香炉几乎都在此时出现。清代早中期以钵式炉常见,晚期以筒式炉居多。
元明的青花炉,形体较小,通常高度在10厘米左右,入清以后,形体变大,尤其是清晚期,这可能与它们的使用功能有关。明代文人雅士沿袭宋元旧俗,喜爱在书斋雅舍中焚香,这类小香炉当是书斋雅舍中与琴书和香茗相伴的佳器。叶茵《偶成》云:“世事如今不可知,相逢茶罢且吟诗;无风古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