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应当重视对“名人文牍”的投资收藏
尽管目前国内名家书画市场转入了调整期,但是在不少书画收藏爱好者的心中,依然割舍不下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挚爱之情,他们迫切希望在书画这一门类中,能够确立一个独树一帜的收藏项目,以期经过不懈的努力后获得出奇制胜的成效。据此我以为,重视及留意对“名人文牍”的投资收藏,应当不失是踏入了一条通往收藏成功目标的捷径。
在古玩收藏界,若提起“尺牍”,可谓是人人耳熟能详。但是要论及“文牍”,恐怕有些人就会感到陌生。实际上,“牍”指的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简,以一尺长的木简作书信,故称为“尺牍”,其后历代相沿将“尺牍”专指书信,又称信札、手札。而“文牍”所指的范围要比“尺牍”宽泛一些,它不仅包括了书信,还包括了诗稿、文稿,甚至公函等。
而“名人文牍”,主要是指包括政界、军界、文化界、艺术界和学术界名人,特别是由书画界名家们亲笔书写的书信、文稿和诗稿等。那么,为什么这些“名人文牍”值得收藏投资者去加以关注和留意收藏呢?
一、“名人文牍”既有学术价值 又存名人心迹
“名人文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它们可以从某个侧面客观、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出书写者的思想、学术观点,甚至折射出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留下的某个烙印,即名人在这些“文牍”中,往往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平日里外人难以体味到的各具特色的真情实感,而这一特性,在名人的书信和诗稿中尤显突出。
这是因为书信和诗稿,大多是名人与其亲朋好友之间往来的私人物件,个中所谈论和阐述的事物,无论是大到社会时事政治、工作学术研究,还是小至家庭子女挂念,都无不显露出名人的真实心迹。从而更能使观赏者从他们或坦诚的言真意切,或发自肺腑的娓娓叙来之中,真切感悟到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与平常百姓有着一样的真情和坦诚的平凡之“人”。
下面这张诗稿,就是由我珍藏了多年的被当代艺坛共识为“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诗稿。其难得和珍贵之处,莫过于经他亲笔书写后,又在其上进行了修改而留下的心迹。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作诗的学术观点,以及难为人知的对子女的关爱之情。
林散之于1972年在日文版《人民中国》上发表的“东方欲晓”书法作品,曾使启功脱帽鞠躬,引赵朴初索其墨宝,被郭沫若誉为“很好”,其大名被列入国家文物局“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中“作品一律不准出境或原则上不准出境者”之列,故其书作受到海内外收藏界的格外青睐,在艺术市场上呈现出一派“洛阳纸贵”的景象。可是,世人往往知其书作盛名者众,悉其善诗者鲜。而他本人在晚年对自己的艺术成就作结论时却自谓“诗第一、画其次、书又次之”。被誉为“当代草圣”,但他自书墓碑却只题了“诗人林散之”五字,即是其偏爱自作诗的最好明证。
此诗稿(图1,15×26厘米)为林老于1966年时势动乱之初,因人生伴侣盛夫人患胃癌之疾,引发了对分别三年且远在东北小女儿芷若思念时,有感而发书作于“琴锲轩”出品的木刻水印信笺之上。其原诗如下:
思芷女
不材伶弱女,万里去何之,久别艰难日,长贫寂寞时。江风吹梦远,关雁送书迟,杨柳依依绿,三年父母思。
门闾今在望,倚立日初斜,消息春来断,相思别后加。心迟钟阜雨,泪湿女墙花,犹记前年路,天寒汝到家。
丙午年三月下旬林散之
由于林老作诗不厌其改,常“为求一字稳,不厌五更迟”和“夜尽犹疲坐,诗成尚苦敲”(林散之诗“辛苦”和“夜坐”句),随后他便在原稿上亲笔又作了几处更易。
对“关雁送书迟”句,似乎他感到太直露,不够“雅而淳”,而将其改成“关月带春迟”,意喻着宛如一轮孤月远在千里之遥的关外――东北的小女儿,久未带来团聚的“春消息”,以此来抒发因世乱、妻病和与爱女久别后油然而生的愁困之情,使诗句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了。更为感叹的是,他又觉“三年父母思”尚不能充分表达怜女深情,而更为“三年岂尽思”后,顿生新意,使诗人在其间倾诉的情之深、意之切,几于一字一泪,令人不忍卒读!而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他把最末两句改成了“记否归时路,湖边是汝家”,将诗中提及的“久望”、“消息断”、“相思”和“泪湿”流露出来的盼女早归之况,进一步演绎成女儿正在归途之中,迟迟未到家唯恐是她迷路了的亦梦亦幻之境,再次将作者的舔犊之情推向高潮,个中意味隽永,吟罢令人感慨不尽!
“几改几涂终不恹,连圈连点始相宜”,“改罢自长吟,独得其中味”(林散之诗“戒诗”和“自嘲”句)。最后,此诗在林散之诗集《江上诗存》中刊登时,即是按照这张诗稿所做的下列修改内容发表的。
思芷女
不材伶弱女,万里去何之,久别艰难日,长贫寂寞时。江风吹梦远,关月带春迟,杨柳迢迢绿,三年岂尽思。
门闾今在望,倚立日初斜,消息春来断,相思别后加。心迟钟阜雨,泪湿
文档评论(0)